文博 | 草原上的“千年瓷都”——赤峰窑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3-06-19 08:58 

内蒙古地域广阔,在辽金西夏元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内蒙古出土陶瓷器数量较多,其中不乏精品,这些陶瓷器具有很好的展览效果,在全球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辽金西夏元各个时期,内蒙古出土的陶瓷器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辽瓷体现出鲜明的契丹民族特点,在内蒙古赤峰地区,有辽代瓷窑,如赤峰窑等,烧制了不少辽代陶瓷器。这些辽瓷和其他地区的辽瓷相比,契丹族的民族特色相对浓厚,器形具有较多的民族特色。

赤  峰  窑

赤峰窑也称“缸瓦窑”,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南与河北、辽宁两省为邻。

赤峰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其中,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

赤峰窑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

赤峰窑瓷器鉴赏

辽 赤峰窑白釉刻划花填彩牡丹纹罐

该罐高39.5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18.5厘米。

该罐罐口沿外卷,短直颈,丰肩,鼓腹,平底,胎体粗厚而坚硬。其肩部两道弦纹之间刻划水波纹一周,腹部刻缠枝牡丹花卉,花卉之间填酱釉。

宋 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地牡丹纹罐

该罐高29.9厘米,口径23.9厘米,底径14.3厘米。

该罐胎质灰黄,口沿与外壁敷白色化妆土,外施透明釉,化妆土及釉均不到底,边缘清晰可见。其肩部双弦线内夹篦 (bì) 划波折纹一周,上腹部在化妆土上刻缠枝牡丹纹,细部装饰篦划纹,纹饰以外填黑彩为地。该罐具备中国北方民间用瓷的一般特点,但装饰工艺及风格均颇为独特,是契丹民族风格的一个反映。

辽 赤峰窑白釉印芦雁穿花纹折沿碟

该碟高2厘米,口径12.7厘米。

该碟为扳沿,平底,底部满釉,口沿露素胎,为覆烧器。其通体施白釉,釉面略带灰,盘内心以印花工艺饰芦雁穿花纹,纹饰清晰浮雕感强,为头版印模工。

辽 赤峰窑白釉剔花填黑彩梅瓶

该瓶高42.2厘米,口径7.3厘米。

该瓶小口,细颈,丰肩,收腹,因瓶口较小仅可插梅枝,称为梅瓶。梅瓶造型最早出现于并流行北宋,称为“经瓶”,为盛酒器。元、明、清时期亦常见,清代多用做陈设器或插花。

辽 赤峰窑黄釉钵

该钵高10.9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8.3厘米。

该钵为敛口,深弧壁,圈足。因胎土粗糙,故施黄釉之前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其外壁施黄釉不到底,釉面开细碎片纹。

辽 赤峰窑白釉划花凸莲瓣纹瓶

该瓶高27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8厘米。

该瓶瓶口微侈,粗颈,溜肩,圆腹,腹下斜收,圈足外撇。其腹部雕一周莲瓣纹,莲纹间有划花文饰,通体施白釉不到底,釉下有白色化妆土,釉色白中带黄。器物表面有明显的旋坯痕,造型典雅别致,朴素自然。

辽 赤峰窑绿釉皮囊壶

该壶高28厘米。

该壶施绿釉,鲜翠欲滴,明亮可鉴,不禁让人联想到连绵无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