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了解秦汉时期关于长城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秦朝,嬴政自称始皇帝。为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治理,秦始皇一方面派遣蒙恬对旧有的秦、燕、赵长城进行加固和补修,同时也新加筑了部分城墙和关隘。秦朝加大力度迁移人口,使大量居民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定居在阴山以南的黄河一带,为此设立了大量郡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秦朝还修建了自咸阳至九原郡,也就是今天包头市一带的直道,加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在内蒙古阴山以南地区发现了大量秦代的遗物,以及盘亘在阴山上的秦长城,就是秦人在这里生活过最好的证明。
城镇的繁荣是一个地区人口众多的象征,这些或是驻军设防的军镇,或是屯田移民的村落,有些经历了历史风霜的雕琢,发展成为了今天的城市,有些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在斑驳的史书中留下只言片语。一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重见天日的铜戈,竟然与一座消逝的古城有关,它的背后又有什么秘密呢?
“戈"本是一种武器,也常被指代为战争。“戈”是古代冷兵器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它虽是长兵器,但攻击方式却很多样:既可以左右挥击,也可以在面对手持盾牌的士兵时,从上方啄击,或索性攻其不备的下三路,钩击腿部。其锋利的外刃也可以向前突,起到控制敌人的作用。"戈"不仅亮相沙场,同时也是王侯将相用来炫耀武力的用具。商代的玉戈就不是杀伐用的兵器,至春秋战国以来,“戈”被装饰的更加华丽:错金的,鎏金的,在“戈”上精雕细琢的,甚至还有镂空做成特殊造型的。还有一些“戈”成为了历史的注脚,它们如同青铜礼器一样被铸造或刻上了铭文,与礼器不同的是,“戈”上的铭文以实用为主,既有王侯故事,也有工匠记名,这些兵刃上的史料,为我们揭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
鄂尔多斯出土的秦“广衍”铭铜戈,经考古学家研究,其两侧的铭文是分三次刻成的:“十二年,上郡守寿造,漆垣工师,工更长。”为第一次,“戈”流传至上郡洛都时,加刻“洛都”二字,流传至广衍县时加刻“广衍”二字,为第最后一次。在考古过程中多件兵器都有“漆”字铭文,漆垣应该是当时的兵工厂,制作兵器的工匠和当时上郡守的名字都被保留了下来。“十二年”,应为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也就是秦统一全国(前221年)的前十四年。距离这件铜戈发现的墓葬不远处就有一座规模不大的秦汉时期的古城遗址,因此专家推断这座古城遗址极有可能就是秦代的广衍县城,而这件铜戈也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原之前,就已经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设立郡县了。
“广衍”铭铜矛
阴山南北,黄河中游,一直是游牧与农耕交错的地带,也是文化碰撞融合的地带。战国晚期,阴山一带的草原民族匈奴领袖头曼单于崛起,头曼意思是“万”,统领匈奴部众的头曼经常南下鄂尔多斯草原,实力逐渐发展壮大。草原骑士机动灵活,相较于需要修建建筑,驻守人员才能维持运作,传递信息的烽燧,匈奴骑士通过一种随身携带的响箭,就能起到指挥军队、通知同伴、警示敌人的目的,这种响箭被称为鸣镝。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鸣镝,是一种铜制成的箭头,把鸣镝装在箭杆上射击而出,形状类似哨子的空心鸣镝就会发出尖锐的响声,以达到传递信号的目的。这样的鸣镝箭对于骑士来讲方便携带,容易操作,是当时草原上传递紧急信息的最佳方式。战国晚期,头曼单于实力雄厚,秣马厉兵遥望中原。秦国统一之后,蒙恬领兵击败头曼,匈奴被迫退出阴山地区。
青铜鸣镝
战马嘶鸣,鸣镝萧萧,曾经的鼓角争鸣皆以远去。秦始皇主持修建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真正的万里长城是我们在电视当中经常看到的样子吗?围绕秦长城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哪些古迹遗物见证了这段秦关岁月呢?下期我们将去探寻秦长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