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看!指尖“魔法”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3-11-06 16:16 

近期

首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正在进行中

不知道展览上精美的雕塑作品

有没有打动你呢?

其实

内蒙古的“指尖艺术”不止这些!

除了雕塑

我们还有“指尖上的非遗”


今天你不仅可以

走近这些与手指密切相关的非遗文化

更能够动动你的手指

点亮每一幅作品

与传承人们一起

完成指尖上的大作!

科尔沁剪纸

勾勒描画,细细修剪。在一双巧手的加工下,不出一会儿便能得到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这就是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剪纸,2007年正式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来自兴安盟这一生活着多样民族的土地,图案纹理间蕴含深厚地方特色。

回溯历史,清朝时期民间剪纸艺术走进了这片土地,与这里的生产生活相融合,最终形成了这一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

如今,通过临剪、重剪、画剪等方式,传承人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描绘出当地人熟悉而亲切的自然景物,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苏尼特毡绣

点亮“指尖非遗”

穿针引线,细密排列。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在巧手中诞生了。

不过内蒙古的刺绣可不一样,它是绣在毛毡上的!因为风格鲜明、历史悠久,苏尼特毡绣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蒙古包穹顶到内壁,从家居盖布到地毯,再到日常用的袋子都少不了毛毡的身影。而这次,它成了传承人们的“画纸”。他们以针为笔,以线代墨,将蒙古民族的民俗以及日常的起居生活生动地“绣”了出来。

在一幅幅毡绣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蒙古包,可以看到草原五畜,小小的毛毡承载了来自草原的文化和回忆。

蒙古族皮画

点亮“指尖非遗”

描绘、着色、层染、抛光、定型……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一幅皮画诞生了!

皮画,是一种在兽皮上勾勒涂样的画作。2015年,蒙古族皮画正式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它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天然皮革的质感和立体感,画作栩栩如生,效果堪比现在的3D大片。


曾经,它只是草原上起到标记和装饰作用的物品。如今,皮画不仅以独特的风格传达了内蒙古人民旷达爽朗的性格底色,更用“羊皮上跳动的墨水”书写内蒙古的草原文化。

阿尔山树皮画

点亮“指尖非遗”

金秋时节的大兴安岭,林海茫茫、郁郁苍苍。

在阿尔山白狼镇,来自森林中一块块不起眼儿的桦树皮,经过双手巧妙的粘贴与组合,变成了一幅幅灵秀、质朴的精美艺术品。这就是来自阿尔山的树皮画,2018年正式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生肖、花鸟图、风景图……这些树皮画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树皮画不仅利用了多年白桦树脱落的树皮,还包含中国山水画、界画构图技巧,集剪、刻、雕、烫等多种手法于一身。在这里,它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智慧的结晶与文化的传承。

草编

点亮“指尖非遗”

秋收后,完成使命的玉米叶只能被遗忘,或被当柴火吗?那些芦苇、蒲草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干枯吗?

草编技艺传承人们告诉你:不,它们还有更多可能!

在他们的手中,芦苇、蒲草和玉米皮依然可以焕发生机。经过修剪、染色和编织,这些不起眼的植物重获新生,变成了一件件实用的日用品和造型各异的艺术品。

在2022年,芦苇草编正式入选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单。

内蒙古不仅地域辽阔

这里的文化也丰富多彩

更有着多种多样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你也爱上了这些“指尖上的非遗”

就不要光是“动动手指”

不妨“动动小腿”

亲自来内蒙古体验一下吧!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