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察右后旗以文浸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形成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在教育教学中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今年7月,察右后旗组织40名师生代表参加了“小小石榴籽 浓浓中华情”主题研学营,大家游览巍峨的长城,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登上雄伟的天安门,走进清华北大,参观故宫博物院、人民英雄纪念碑,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察右后旗坚持润底色、强根基,把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主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截至目前,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项目已覆盖全旗9所幼儿园和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着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打通学生“掌握知识”“打开格局”“树立信念”三个认知环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不断转变。
在文艺文化中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气质
最是文化润人心。以草原母亲都贵玛收养28个国家的孩子为核心、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为背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原创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荣获中国·内蒙古第二十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展演剧目,并圆满完成进京汇报演出。这部作品生动地讲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关爱、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内蒙古故事”。
察右后旗坚持争精品、创一流,用文艺凝聚人心,用团结集聚力量,创作出一批彰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艺作品。如讲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绣”的舞蹈《八骏图》、歌唱美好生活的歌曲《我们的新时代》、用歌声传递乡村振兴故事的唱跳曲目《山药蛋儿》等文艺作品荣获自治区级、乌兰察布市级表彰。
在理论宣讲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
坚持横到边、纵到底,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年度学习专题,通过举办旗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讲党课和调研等形式,把握最新发展趋势,深刻理解“五个认同”“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和“七个作模范”等重要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
同时,加强宣讲,让党的理论直达基层、直面群众,引领各族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旗级领导既做实干家,又做宣讲家,深入各分管领域、包联苏木乡镇,通过专题宣讲和互动座谈的方式激发干部群众的学习热情。成立“普法宣讲团”,并吸纳“双语”检察官,将法律政策宣传多语言化,提升农村牧区法治宣传教育质效。旗委讲师团牵头巾帼宣讲队、“行业名嘴”、校园宣讲队等6支队伍开展“七进”宣讲。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兰牧骑演出万村行”活动,将“大道理”分解成“小事例”,变“固定讲堂”为“送学上门”,把“冒热气”的理论变成“接地气”的语言,打通基层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察右后旗将主线工作融入生活、融入日常,充分发挥文脉如水润物无声的凝聚力、影响力,使各族群众真正体会到民族团结进步在身边、在平时、在行动、在落实,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