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林西县:“一河两岸”情牵万家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29 11:02 

查干沐沦河如一条灵动的丝带,悠悠地穿过林西县的土地。它不仅滋养着这片沃土,更在两岸各族群众间编织起了一条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近年来,林西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一河两岸”为核心,多措并举,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品牌。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同胞似紧紧相依的石榴籽,携手描绘出守望相助、融通共建的动人画卷。

在官地镇杨家营子村,一段由笤帚苗编织出的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故事令人动容。2004年,来自巴林草原的秀青远嫁至此。面对村里吃水难、交通不便等困难,她没有丝毫退缩。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她接触到笤帚苗手工编织。凭借着骨子里不服输的韧劲,秀青毅然参加培训班学习。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游刃有余,她不仅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艺,还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里的各民族姐妹。在官地镇的帮扶下,秀青与丈夫顺势成立了林西县亿兴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加工—培训—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小小的笤帚苗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杨家营子村及周边村民,在指尖翻飞间走上了致富路,各民族群众也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情谊愈发深厚。

沿着查干沐沦河,龙头山村食用菌产业园区同样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这里为河两岸各民族群众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查干沐沦苏木岗根村的孙凤忠便是其中一员。她感慨道:“离家近,工资高,一年四季都有活,一年挣个两三万不成问题。”话语间满是幸福与满足。在食用菌基地,常年务工村民有60多人,到了季节性用工高峰期,人数更是超过100人。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增收的门路。

这条河流不仅承载着当下的团结与发展,还见证了一段久远的民族情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自然灾害,龙头山村孩童面临营养不良的困境。巴林右旗毛敦敦达嘎查的牧民听闻后,纷纷送来珍贵的牛奶、羊奶。为了回报这份恩情,龙头山村专门腾出20亩地,帮助牧民发展蔬菜种植,还派出种植能手进行悉心指导。年复一年,毛敦敦达嘎查的牧民逐渐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吃上了自己种的新鲜果蔬。这片被命名为“团结园子”的土地,成为两地友好交往的象征,无声地诉说着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携手前行的深厚情感。

而在城南街道,这个13个民族融合共居的老旧城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全面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自2020年起,街道争取专项资金4400万元,对27个小区进行改造,投资500余万元提升老旧平房区生活条件,还建立了“城南56民族市场”,解决民生难题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依托“微邻网事”红色网格党建品牌,将民族工作融入网格化治理,通过“板凳课堂”“大榆树下的微党课”等特色活动,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深入人心。此外,构建“一心多点”同城共享党群服务体系,创办社区手工坊带动居民就业增收,一系列举措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温暖,凝聚起共同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

林西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政治引领。林西县各级领导带头与巴林右旗开展互访交流,双方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合作发展大计。林西县民委与巴林右旗民委、官地镇与查干沐沦苏木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超20项合作措施,合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同时,积极探索“民族团结+N”模式,整合各方资源,组建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42场次宣讲活动,将民族团结理念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

教育结对帮扶成效显著。官地小学与查干沐沦中心小学开展深度合作,通过组织文体交流活动、教师“一对一”精准帮扶学生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两地整合卫生院特色资源,定期开展联合义诊,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社会治理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开设矛盾化解通道,成功化解多起跨区域纠纷。

从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到民生改善的温暖图景,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到文化交融的和谐乐章,林西县“一河两岸”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成果丰硕。这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项举措,都在诉说着各民族守望相助、融通共建的坚定信念,共同描绘出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信息来源:赤峰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