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莫力达瓦地域特色 扎实推进北疆文化建设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作为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素有“曲棍球之乡”“曲棍球源乡”“大豆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该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着力在北疆文化建设中注入莫力达瓦地域特色。
莫力达瓦独特的地域文化
“曲棍球之乡”“曲棍球源乡”更加实至名归。曲棍球作为达斡尔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贝阔”的继承和发展形态,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1976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曲棍球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籍曲棍球队员多次征战国际赛场,为国家赢得荣誉。1989年,国家体委命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曲棍球之乡”,正式确认该旗是中国现代曲棍球运动的发源地。2006年,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贝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半个世纪以来,该旗累计输出运动员500余名、教练员30余名,对中国曲棍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基石”和“摇篮”的作用,创造了“一个自治旗,半支国家队”的辉煌。2024年男子曲棍球亚洲冠军杯赛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功举办,中国男子曲棍球队斩获亚军,创造了亚冠赛历史最佳战绩。本次赛事的高质量举办获得了国际曲联和亚曲联的高度评价,授予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曲棍球名城”和“曲棍球之乡”的殊荣。
推动农耕文化创新提升发展。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族群众在长期的游牧、渔猎、农耕等生产实践中,创造发展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多种形态并存的文化样式,创造出了搓绳木制手摇器、犁等多种工具,为当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捷。进入新时代,该旗始终牢记强农重任和兴农使命,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誉。2010年,农业农村部对“莫力达瓦大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近年来,该旗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集成推广良种、良法,不断延展加工产业链,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响了莫力达瓦大豆品牌。
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有着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各类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等。目前,该旗已获得呼伦贝尔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项(国家级4项、自治区级19项、市级25项),呼伦贝尔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3人(国家级1人、自治区级26人、市级56人)。其中,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达斡尔扎恩达勒、达斡尔乌钦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哈尼卡、达斡尔车制作技艺等19项被纳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让古老长城绽放时代光彩。金长城(也称金界壕),被誉为“中国第二长城”,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于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长城东起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七家子村,在该旗境内主壕全长19.241公里、副壕8.9公里。近年来,该旗坚持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建立了《文物保护及金长城遗址莫旗段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金长城遗址莫旗段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协调金长城遗址保护工作,深入挖掘特色历史文化故事,组织动员更多人投入保护金长城遗址的行动中来。
积极挖掘戍边文化内涵。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抵御外侵、驻守边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特别是在17世纪历经艰辛戍边新疆、屯垦驻防,为守卫边疆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越贡献。为纪念达斡尔族的英勇事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在尼尔基镇建设达斡尔戍边广场,生动再现达斡尔族在新疆的生产生活和历史变迁。如今,达斡尔戍边广场已成为该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讲好达斡尔族戍边故事的重要平台。
让红色资源擦亮红色文化品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东北抗日联军进入呼伦贝尔的第一站,建立了呼伦贝尔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呼伦贝尔地区第一个抗日救国会、呼伦贝尔地区第一个民主政权等。近年来,该旗积极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小库木尔村实施红色美丽村庄计划,全方位展示东北抗联与小库木尔村群众并肩战斗的感人事迹;在东北抗联九支队战斗过的郭尼村,建立东北抗联展厅和东北抗联革命纪念碑,生动展现东北抗联战士与日寇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
着力在北疆文化建设中注入莫力达瓦地域特色
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厚植北疆文化底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组织文艺创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沃土,推出一批既突出地域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力作,创作舞台剧《一江同系民族情》《曲棍球的故乡》,舞蹈《原野上的鲁日格勒》《野趣》《田园欢歌》,歌曲《稻花香里汉古尔河》《各族人民紧跟党》《兴安岭上红日升》;利用乌春、扎恩达勒等非遗技艺创编了《赞贝阔》《感恩党啊》《新时代新生活》等作品,充分彰显了该旗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全力打造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博物馆里过大年、非遗闹元宵、斡包节、“莫力达瓦之夏”、莫力达瓦冰钓季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接续出演,为广大群众呈现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由该旗博物馆、图书馆、草原书屋、非遗传习所和乡镇“名家工作室”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北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坚实的阵地保障,通过“非遗进校园”、文艺支教等活动,将民族舞蹈、纸偶艺术、达斡尔猎刀、说唱艺术、民歌乐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
加大媒体推介力度,展现北疆文化活力。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策划推出了“北疆文化—莫力达瓦印象”“博物馆里的故事”“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等专栏专题,刊发相关稿件872篇,创作推出《灵动曲棍球》《曲棍球之乡欢迎您》等文旅宣传产品,通过电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媒体平台大力传播北疆文化、讲好莫力达瓦故事。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镇“名家工作室”等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公共设施、标志性建筑,嵌入式开展北疆文化的传播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北疆文化,融入北疆文化。
文旅融合创优创新,彰显北疆文化魅力。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北疆文化融入旅游发展中,精心打造“曲棍球名城”文化名片,推出了曲棍球非遗传承文旅体融合精品旅游线路,组织开展曲棍球主题夏令营、曲棍球研学等系列活动。健全完善曲棍球运动人才培养机制,建成曲棍球后备人才学校40所,编撰地方曲棍球教材,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该旗通过举办和承接各级各类曲棍球赛事和活动,进一步推动曲棍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推动莫力达瓦北疆文化建设的思考
要进一步做深做实北疆文化研究。系统梳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曲棍球文化等不同类型文化内涵。讲好曲棍球文化中所蕴含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的典型实例;讲好在农耕文化发展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讲好金长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民族交融故事……全面展示好该旗独特的文化魅力,引导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推动北疆文化深入人心。
要进一步聚焦聚力文艺精品创作。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完善文艺作品创作机制,积极争取北疆文化文艺精品创作资金,持续推进舞台剧《绳结》、舞蹈《种下一片幸福树》创作。将北疆文化融入乌兰牧骑、文化馆的主题创作,组织开展“到火热生产一线去”采风活动,推出一批体现北疆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打造一批精品展示、交流互鉴、文化共享的节庆品牌,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大会、“莫力达瓦之夏”文艺汇演、乌兰牧骑惠民展演等品牌文化、赛事活动创新创优,突出北疆文化品牌内涵。
要进一步做好北疆文化的成果展示。策划开展“这里是莫力达瓦”全媒体文化传播活动,深入挖掘莫力达瓦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讲好莫力达瓦故事。推动文旅和北疆文化的深度融合,以筹办全国男子曲棍球锦标赛和首届国际邀请赛为契机,促进曲棍球运动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研学培训、运动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擦亮“曲棍球名城”名片。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严把展陈场馆意识形态审核关,规范修改讲解词,充分融入北疆文化内容。
要进一步创新文化惠民活动的内容形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开展好乌兰牧骑“学创演”活动,结合“百团千场”下基层惠民演出活动、“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文化演出等系列活动,推动北疆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举办“舞动北疆”广场舞大赛、“唱响北疆”群众歌咏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快推进达斡尔民族博物馆乌兰牧骑展厅、民族团结展厅布展开放,补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发挥好公共图书馆、草原书屋(中心书房)阵地作用,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主题活动,推动实现群众阅读资源的全域共享。
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建立可移动文物档案库,推动博物馆藏品资源、展览信息等内容进行数据化转化,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在全域旅游中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有效利用”要求,实施好金长城七家子段、万宝山段、兴隆泉段保护工程项目。发挥好乡镇“名家工作室”阵地作用,采取“非遗进校园”、文艺支教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