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全国表彰大会,边境线上移动的“界碑”尼玛老人说:并不遗憾……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29 17:41 

2024年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这一表彰,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尼玛老人,却因身体原因缺席了这一人生“高光时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尼玛老人动情地说:“我没什么可遗憾的,知足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守护祖国的边疆,我过世之后,也要葬在边境线上……”

78岁的尼玛老人53年如一日,顶风沙冒雨雪,不畏严寒酷暑,在艰苦寂寞的环境中守护着祖国边境的安全,被人们誉为中蒙边境线上移动的“界碑”。

一次选择,一生的守护

1971年,年仅25岁的尼玛响应组织号召,背着3岁的儿子、带着母亲和弟弟,一路艰辛跋涉,来到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在茫茫戈壁上安了家。

从此,尼玛一边放牧一边巡逻,守护着边境线的安全。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即便是睡觉时,她都枪不离手,在衣服口袋里单独装着一颗子弹,时刻抱着不怕牺牲的信念。“如果遇到不测,最后一颗子弹我留给自己。”尼玛说。

边境恶劣的环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尼玛日复一日巡逻在边防线上,夏天地表最高温度达50多摄氏度,她的皮肤被晒得干裂黝黑,嘴唇裂开一道道血痕;冬天温度降至零下30多度,一块“锅盔”、怀揣一壶用棉大衣和体温保持温度的凉水,就是她一天的口粮。不管是自然环境如何恶劣,尼玛每天坚持沿着边境线巡逻8个多小时。

沙漠戈壁,天气说变就变,尼玛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她与儿子哈达布和巡边时遭遇一场沙尘暴,当时狂风夹着黄沙遮天蔽日,尼玛、儿子和骆驼在低洼处偎依在一起,在恐惧中熬过了漫长的3个多小时。风停后,她和儿子骑着骆驼,继续巡逻。“我来这里就是守边的,守边是我在国旗下接受的任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尼玛说。

1975年,当年一起戍边的青年牧民陆续离开,搬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边防战士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尼玛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誓将终身守护边境。她每天带着相依相伴的儿子放牧巡边。

一次选择,变成一生守护边境的实际行动。如今50多年过去了,她信守了当初的诺言。“如今,我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尼玛笑着说。

鱼水情深,军民同心筑屏障

恩格日乌苏边防线上除了边防连队,只有尼玛一户人家。连队守护巡逻的边境线长面广,即使开车巡逻也要近一天多的时间。因此,尼玛老人的家,就成了战士们巡逻途中的休息站、避风港。

刚分配到连队的新战士,一时难以适应恶劣的环境,饮食也不习惯,尼玛便让儿子带战士们来家里,给他们煮手抓肉,做奶酪和奶皮,缝补衣服……战士们都说:“来到老人家里,见到她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连队战士忙,又缺乏养驼经验,尼玛便主动承担起军驼放养任务。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牧区胡麻油极其珍贵,尼玛平日里十分节俭,一日三餐很少放油,可遇到连队军驼体力下降,她就把自家的胡麻油拌在草料中,给骆驼开“小灶”。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军驼个个膘肥体壮。尼玛帮连队放养军驼,一放就是十多年。

因工作生活需要,恩格日乌苏边防连队搬迁了营房,接电拉线需要从尼玛家的草场穿过,连队派人上门谈经济补偿时,尼玛果断拒绝了。她对战士们说:“守边戍边是国家的大事,我们共同守护边境,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全。”

军民团结如一家,尼玛和连队战士在祖国北疆边境线上,共同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薪火相传,矢志不渝戍边疆

受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儿子哈达布和18岁时也成了一名巡边员。他跟随母亲一同守边巡边,脚步踏遍了边境线的每一个角落,边境线的一草一木他都熟记在心。2023年,尼玛的孙子宝泉,放弃留在盟府巴彦浩特工作生活的机会,成为塔木素边防派出所的一名辅警,接过了奶奶和父亲手中的巡边“接力棒”。

尼玛一家三代人守土戍边的感人事迹,激励着阿拉善右旗更多的人参与到守边戍边行动中。该旗先后组建了“边防驼运排”、女子护边队等。如今,尼玛的家既是“居边戍边堡垒户”,也是“驼乡红十字应急救护站”“边境动物疫情报告点”“爱国戍边教育基地”……

50多年来,尼玛从最初的步行到骑骆驼,再到骑摩托车,累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她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北疆楷模”等称号。



信息来源:内蒙古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