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扎鲁特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抓好“人、畜、草”三大要素,推动草原生态、牧民生活、畜牧业发展互利共赢。
“增”字托底、为养而种,破解牧草供给难题。该旗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尔沁沙地治理项目为支撑,推动饲草产业化发展,减轻对天然草原的饲草依赖。建设优质高产饲草基地,通过实施粮改饲、优质饲草基地、草种扩繁等项目,种植优质苜蓿7.5万亩、饲用燕麦6万亩、羊草及草种扩繁基地2万亩、人工饲用灌木59万亩,全旗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优质牧草供给年增8000吨以上;建立秸秆高效利用机制,推广秸秆裹包贮存、高密度草捆技术,在巨日合镇等4个苏木镇建设秸秆饲料转化高效利用展示基地,全旗秸秆产量稳定在80万吨,农作物秸秆过腹转化率达到70%以上;完善饲草防灾减灾储运体系,成立旗农牧业投资公司,推行“企业储备、政府补贴、牧户受益”模式,建立旗级防灾减灾饲草储备库和由农区向牧区调剂调运草产品为补充的牧区饲草储运体系,建设优质牧草基地8处,建成135座标准化草料库。
“减”字当头、禁牧轮牧,促进草原休养生息。该旗制定出台《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方案》《超载牲畜舍饲圈养方案》,划定602万亩禁牧区、823万亩草畜平衡区,分区施治、护草减畜、以草定畜。在生态保护区推行“生态移民+全年禁牧”模式,推进罕山自然保护区、阿日昆都楞镇生态核心区牧民整体搬迁,建成无人无畜区,全旗草原植被盖度由61%提升到64.2%;在草畜平衡区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半舍饲”模式,每年3月15日至6月15日实行季节性休牧,减少天然草原放牧时间。同时,引导牧民调整畜种结构、“减羊增牛”,全旗现有1.1万农牧户实行半舍饲,从天然草原转移牲畜25万羊单位,推动草地资源占用率由7.03亩/头降至6.62亩/头;在农牧交错区推行“种养结合+舍饲精育”模式,坚持禁牧舍饲与种养结合互补,通过改良天然草场、人工种草、种植青贮,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全旗全年舍饲牲畜达到175万头只。
“转”字赋能、产业融合,带动农牧民增收。该旗找准生态、生产、生活的平衡点,充分挖掘畜牧业多元价值,带动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转变经营模式,实施高素质牧民培育计划,聚焦饲草种植、科学饲养、经营管理、数智化应用等全覆盖精准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2739人次。同时,依托现有大型养殖、饲草料生产经营企业等组建社会化服务联盟,推行兽医、饲草种植、饲草供给、粪污处理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健全“草业企业+合作社+养殖场+农牧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畜群结构,出台《扎鲁特旗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系列扶持政策,推广乌力吉木仁苏木养殖户“减羊增牛”和“良种繁育、提质增效”养殖模式,全旗设立改良站点1130处,培育肉牛育种核心群7处,肉牛改良率达到90%;创建特色品牌,与内蒙古大学、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和草原所等6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培育“扎鲁特草原牛”区域公共品牌。依托北京新发地中央厨房、中农批等终端销售平台,开展扎鲁特草原牛系列产品产销对接,提升畜产品增值溢价。该旗还组织20家(次)以上农牧业品牌主体,参加国家、自治区级展销活动7次。
“护”字为基、强化执法,提升草原监管质效。在过牧评估、禁牧执法、监测巡查方面综合发力,健全完善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建立草原过牧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布设监测样地,根据草原返青期、生长期、枯黄期三个阶段,对草原生产力、植被盖度、物种数量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调查,实现全旗各苏木乡镇日常监测全覆盖。目前,已对超载率大于10%以上的3100户牧户进行警示;压实禁牧责任制,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发放与农牧户落实禁牧责任挂钩,与养殖户签订《禁牧(草畜平衡)责任书)》,将禁牧休牧与草畜平衡工作列入乡镇和旗直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推进草畜平衡与全面禁牧有效贯通;加强草原过牧预警巡查,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规划统筹、联席会商、跟踪问效等制度,健全草原资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推动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预警。同时,严格落实林(草)长制,加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构建“空中+地面”“人防+技防”的禁牧休牧巡查体系,严厉打击违规放牧、夜间偷牧、外来牲畜借牧等行为,违规放牧率同比下降14%,全旗草畜平衡指数由19.9%下降至8.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