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大学生参加植树。记者 刘晓婷 摄
→劳模工匠和产业工人参加植树活动。 记者 崔妍 摄
近年来,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35.3%,湿地面积86.2万亩,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处,国有林场12个,有效提升了包头市的生态“颜值”
春风拂绿处,植绿正当时。4月10日,石拐喜桂图新区康庄大道北义务植树基地人声鼎沸,我市2025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来自全市各界的600余名干部群众挥锹添新绿,当日累计栽植各类苗木逾3500株,为鹿城生态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阳光洒满植树现场,植树区域已划分就绪,大家迅速领取铁锹、水桶等工具,干劲十足地投入植树劳动中。上午9时许,植树现场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干部群众自发结成植树小组,挥锹培土、扶苗定根、提桶浇水,每个环节都细致严谨。随着一株株新绿扎根沃土,原本空旷的土地逐渐被错落有致的油松、云杉等树苗覆盖。春风过处,嫩叶轻摇,为北疆大地平添盎然生机。
在石拐区植树点,石拐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鹿楠带领大家种下十多棵树苗,“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乡留下属于自己的生态印记,我觉得十分有意义!”她抹去额头的汗珠笑着说。
远处内蒙古科技大学种下的“青年生态林”格外引人注目,能源与环境学院的30余名师生自成方阵,带队辅导员杨朝晖边示范边讲解:“平时课本上的操作参数,今天都成了实操指南。”
望着渐成规模的“青年生态林”,杨朝晖感慨:“我们学院设有荒漠化防治课程,但只有当学生亲手摸到沙棘的刺、测出油松的固碳量,才能真正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这次植树既是专业实践课,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思政课,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保护生态的意义。”有的学生还特意拍照留念,表示未来将通过专业设备持续监测生长数据,为防沙治沙研究积累实证案例。
“这棵苗要再培些土”“水要浇透根系”的提示声此起彼伏,身着红马甲的林草工作人员穿梭其间,现场指导科学种植。市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白智介绍,今年主要种植的有云杉、海棠、海红果以及山桃。该类苗木不仅有很强的观赏性,更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旨在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后花园,并依托经济类树种增加当地村民的收益,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资本。
今年3月15日,我市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全市由南向北全面投入到防沙治沙攻坚战中,开启生态治理新征程。“我们以义务植树为契机,接下来重点实施阴山北麓(河套平原)综合治理项目、‘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大青山南坡绿化提质增效项目,进一步强化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工作,推动我市防沙治沙取得新成效。”白智说。
近年来,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35.3%,湿地面积86.2万亩,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处,国有林场12个,有效提升了包头市的生态“颜值”。
日头渐升,新栽的苗木在春风中舒展身姿。从义务植树现场放眼望去,连片的苗木与远处连绵的防护林带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人在绿中、城在林中”的生态长卷。随着“三北”工程纵深推进,这座“国家森林城市”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续写新时代的“塞罕坝”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