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80个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该评价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对参评城市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期间的营商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评价结果看,上海、深圳、广州、珠海等25个城市营商环境便利度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强。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之本。作为全国最早用地方立法的形式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城市,珠海在营商环境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特别是近年来,珠海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地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从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到逐步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再到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珠海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便利度更高、获得感更强的大环境。
但优化营商环境是系统性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迈向“十四五”时期,珠海正以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力争打造全球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面对激烈的城市竞争,要想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先机,珠海更需持之以恒。
效率之变
开办企业便利度比肩全球先进水平
“线上提交一次申请资料,半天时间,营业执照、印章、税务Ukey、发票就都办好了,而且一个窗口就可以通取。效率实在让人惊讶!”近日,来自北京的刘先生完成了在珠创业的第一步——商事登记。他感慨称,珠海开办企业的便利度,真正比肩全球先进水平。
“一次申请、全程免费、一窗通取、半天办好”,这是珠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果。今年6月28日起,珠海全市各区全面推行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窗通取”新模式。改革的最大亮点,不仅实现了跨部门业务的一网通办,也实现了数据的高效流转和并联审批。
原来需分别到市场监管、刻章、税务、公积金、银行等5个部门办理的6个环节需填报的22张申请表、469项申请信息,被全面整合到“一网通办”平台一步办理,实现登录一个平台、一次认证、一表申报55项信息,一步办结。
一表申报后,市场监管部门半小时内完成企业设立登记的审核,并打印营业执照移交至“开办企业综合服务窗口”;企业信息通过系统自动推送给其他部门,其他部门于0.5个工作日内将印章、发票、免费税务Ukey等实体办件移交至“开办企业综合服务窗口”;社保登记、公积金开户及银行预约开户等不生成实体办件的业务办理部门,于0.5个工作日内将办理结果反馈至“一网通办”平台或“开办企业综合服务窗口”。
半天内就可以完成新开办企业涉及的所有手续——这样的效率甚至超过了深圳。去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实施方案》,商事主体设立登记、刻制公章、申领发票、社保登记和住房公积金开户5个环节合并为1个环节,办理时间压缩至1天内。
商事登记的效率之变,折射出珠海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全流程效率的决心。近几年,珠海在解决营商环境难点、痛点、堵点上持续发力,200余项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400余项行政管理事权下放到行政区(功能区)及工业园区,以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去年4月,珠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珠海市2020年开展深化机关干部作风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珠海市2020年开展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要开展部门办事“堵点”专项整治、疏通“倒数第二公里”、服务重点项目情况专项监测整改等七大重点行动。并推出12项措施确保解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建立高效服务企业制度体系。
2020年9月,珠海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优化珠海市营商环境的决定》,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完善涉企服务体系、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加强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数据显示,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至2020年底珠海99%的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市场主体对环境的变化体验最为直观。从2020年12月31日与金湾区签订项目投资协议,到今年1月29日动工建设,再到6月18日投产,总投资180亿元的广东高景太阳能大尺寸单晶硅片制造基地项目的落地投产跑出了令人侧目的“加速度”。
“从动工建设到投产,仅仅用了140天。这种建设速度在同行业内堪称翘楚。”高景太阳能副总经理孙彬说,得益于珠海优良的投资环境,项目真正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成本之变
企业综合运营“性价比”有待提升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是跟着成本走的。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这个维度来看,珠海的性价比还有待继续提升。
土地成本是决定民营企业去留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今,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经逐渐形成,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相比,珠海的用地成本和住房成本属中等偏上,低于广州、深圳,但高于佛山、东莞、惠州等地。
记者在华南最大的厂房选址平台“选址易”APP上搜索发现,珠海的厂房租金价格差距较大,为10—35元/㎡/月不等,东莞和惠州的厂房租金普遍在10—20元/㎡/月左右,深圳的厂房租金普遍在25元/㎡/月以上,甚至有的厂房租金标价45元/㎡/月。
以位于珠海市中心发展最成熟的南屏科技工业园为例。记者随机挑选了2家业主方询价,根据楼层不同,厂房租金低至22元/㎡,最高不超过32元/㎡。
从甲级写字楼租金来看,根据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公开数据,2020年珠海甲级写字楼物业市场平均租金约93/㎡/月。相比之下,佛山甲级写字楼的平均租金约为62元/㎡/月,广州则是200元到300元/㎡/月。
从住房成本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显示,珠海营商环境整体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15位。但城市房价收入比也高居全国第13位。
房价收入比,使用了100平方米房屋的购房费用,与一对夫妇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进行测算。数据显示,珠海的城市房价收入比为19.14,也就是说一对夫妇需要19年的静态收入不吃不喝才可买一套商品房。
土地成本之外,产业配套不足、产业集聚度较弱带来的附加物流成本与人才成本,近年来虽有改善,但仍是不少企业的心病。
珠海汉胜科技是中国通信光电缆核心企业,也是亚洲最大的专业制造同轴通信电缆及其它通信光电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作为一家制造型企业,虽然华为、中兴等设备商客户就在周围,但目前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配套仍然比较薄弱,一些原材料基本上依靠江浙供应,因此物流成本比较高。
“在3C产品智能检测设备研发与制造方面,珠海没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同类型的公司稀少,高层次人才需要到深圳、东莞等其他城市挖人。但即使开出更高的工资,也仍然很难挖人,这类人才往往更为看重行业前景。”珠海一家从事3C产品智能检测设备研发与制造的企业负责人称,人才短缺是其面临最大的难题。
但许多企业也表示,与前几年相比,随着“珠海英才计划”的实施,以及珠海整体城市形象的提升,珠海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正在稳步提升。
一份报告可以佐证这一趋势。今年5月,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其中显示珠海排在全国第21位,居深圳、广州、佛山之后,位居全省第4。
环境之变
优化创新环境形成质量竞争新优势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携手南方日报调研佛山实体经济时曾提到,一个企业成本降到最优点以后就会往上升,这就是“成本的诅咒”。如何打破这种成本困局?有一个办法——移动成本线,同样的员工、土地与厂房,不断创新新东西,将成本曲线不断往下推,最终连成一个长期的、向下的、收缩的成本线。
这个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珠海营商环境优化的思考。当运营成本不占优势时,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成本曲线的整体下移,引领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珠海摸索出的一条新路,也是珠海未来破题的关键。
这其中,珠海对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走在了全国前列。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苏州组织召开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珠海市作为单项标杆城市之一,在会上围绕知识产权工作作交流发言,向全国推介优化营商环境的“珠海经验”。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珠海全市累计专利授权量128036件;有效发明专利2011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9.4件,位居全省第二;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110项,其中金奖8项,银奖3项,优秀奖99项。
通过高标准建设中国(珠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市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维权援助中心和珠港澳调解中心,珠海已建成覆盖审查授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维权援助、仲裁调解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同时,珠海知识产权运用也成效显著。包括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横琴运营平台建设,开展知识产权交易拍卖活动,实现国际专利公开拍卖零的突破;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质押融资总额达15.68亿元等。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珠海也不遗余力。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6家;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284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7家,孵化器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
3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发布,赋予珠海五个战略定位,其中包括支持珠海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
今年6月,《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下称《条例》)完成第二次修订。在创新环境方面,条例规定市、区政府应当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普及资源开发和科学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学普及服务能力。
条例要求市、区政府支持创新孵化、成果推广、科技评估、标准转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并加强管理和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制度,推进科技服务专业化发展。
同时,建立健全公共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利用财政资金、国有资本购置和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以及科技信息、科学数据等开放共享。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公开与共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