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召开2019年内蒙古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与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海波作主题发布,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牛宝亮、自治区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张存厚、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桂莲、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韩芳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19年内蒙古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与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 刘海波
我代表自治区气象局就2019年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与评估的主要结论通报如下:
一、气候条件、主要气象灾害以及次生灾害情况
(一)总体气候条件分析
2019年全区气候总体上为正常年景。全区年平均气温为6.1℃,较常年(1981-2010年)偏高1℃,较2018年偏高0.3℃,为1961年以来第5偏高年份;全区平均年降水量343.3毫米,较常年偏多21.9毫米,比2018年少39.4毫米。年内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高温、冰雹、雷电、低温冷害和霜冻等气象灾害。春季出现8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春季-夏季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遭受旱灾;夏季全区各地暴雨洪涝、冰雹灾害频发;春末、秋初多地发生低温冷害和霜冻。
(二)干旱情况
2018年封冻前全区大部地区土壤底墒较好,2019年3月上旬全区大部土壤墒情好于历年和2018年同期。3月~5月上旬大部地区降水偏少5成以上,5月初开始出现旱情,干旱持续到6月中旬末,干旱面积达69.5万平方公里,以中旱为主,牧区干旱重于农区,全区气象部门开展了干旱监测评估专题服务,及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自治区抗旱减灾、防灾救灾的总体部署提供决策依据,为自治区争取中央救灾资金做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6月下旬全区普降喜雨,过程降雨量大、范围广,旱情基本解除。
(三)沙尘暴情况
2019年,气象卫星在全区监测到沙尘天气过程16次,比2018年多1次,其中有11次影响范围超过8万平方公里。全区被沙尘覆盖过的区域面积达1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5.2%。
(四)积雪发生情况
2019年,全区大部有过积雪覆盖,面积约为10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92.9%,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区最大雪深为26厘米,为2011年来最低,没有发生雪灾。
(五)森林草原火灾情况
2019年,森林草原火情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全区共监测到火点347次,火点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为森林草原火灾多发区,结合全区气象条件及下垫面植被状况,2019年内蒙古春季和秋季火险等级都较高。
(六)农牧业和林业病虫害情况
2019年,全区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略多,但由于暖冬造成病虫害越冬基数大,全区农田病虫害受灾面积139.1千公顷,牧草受灾面积1971.8千公顷,草原和农田病虫害中度偏轻发生,局部重度发生,以蝗虫、草地螟、粘虫、鼠害为主;森林病虫害为偏重发生年份,林业受灾面积109.5千公顷,并呈现传播速度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的特征。
二、生态气象质量总体情况
(一)干湿环境变化
2019年,全区生态环境无明显退化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明显好转,全区干湿条件为正常波动年份。其中,春季全区无明显变干变湿区;夏季赤峰市西北部明显变干,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明显变湿;秋季东部干西部湿,鄂尔多斯市明显变湿;冬季呼伦贝尔市北部明显变干,其余大部地区变湿。从月动态变化情况来看,4月相对偏干,5月和6月大部地区变湿,7月整体偏干,8月东部区明显变湿,中西部偏干,9月东部明显变干,呼包鄂周边及阿拉善盟相对偏湿。
(二)生态气象质量
2019年,全区植被覆盖度维持高位。2012年前全区植被覆盖度平均为36.8%,2012年后平均为40.4%,2019年全区植被覆盖度达到了41.6%,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植被覆盖状况改善较为显著,生态气象质量指数最高达52,呈增加趋势,并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全区生态气象质量整体略偏高,大部地区生态气象质量正常或偏好,特别是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气象质量较高,88%的区域植被生态气象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西部偏南地区生态气象质量明显改善。
三、不同生态系统生态气象质量分析
(一)城市生态系统
以呼和浩特市主城区为研究区,2019年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轻微减少,植被覆盖度增大的面积占比1.7%,植被覆盖度略减小的面积占比80.2%。从时间尺度分析,2013-2016年市区的植被指数均呈增大趋势,2019年植被指数略减小。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呈现两极化的趋势,裸土和高覆盖度的面积比例增加,低覆盖度、中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的面积比例小幅下滑。201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热岛面积共162.9平方公里,主要以弱城市热岛强度为主,2013-201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热岛强度逐渐减弱,特别是2019年的城市热岛在面积和强度上都有大幅下降。
(二)农田生态系统
2019年,全区大部地区入春时间明显偏早,第一场透雨及时,利于主要作物适期播种和出苗生长。生长季水热资源正常或偏多,利于生物量积累和产量形成,全区玉米和马铃薯平均农业气象适宜度均高于近5年平均值,利于生长发育和产量增长。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河套灌区较低,中东部地区相对较高,全区平均水平高于近五年平均值。
(三)森林生态系统
2019年,全区水热气象条件有利,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略有升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有所增强;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生长季相对延长,对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有一定贡献。整体上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草地生态系统
2019年,全区草原生态总体呈现退化趋缓、局部好转的态势。草原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部增加,中部持平,西部降低的特点。与同区域近10年植被覆盖度比较,东部增加了3个百分点,中部持平,而西部降低了8个百分点;与同类型草原近10年植被覆盖度比较,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别降低了10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典型草原增加了6个百分点。全区草原牧草产量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与同区域近10年牧草产量均值相比,东部牧区明显偏高,中、西部牧区偏低。不同类型草地牧草产量具有显著差异,与同类型草地近10年牧草产量均值相比,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明显偏低、典型草原偏高。
2019年,全区三大沙地植被覆盖度呈现从东到西依次降低的特征,科尔沁沙地植被覆盖度最高,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度居中,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最低。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植被长势大部分地区不及2018年,科尔沁沙地大部分地区植被长势与2018年相当或优于2018年,但三大沙地植被长势均好于常年。
(五)荒漠生态系统
内蒙古西部荒漠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等生态工程实施,部分地区荒漠化和沙漠化趋势初步得到了遏制,通过分析1990年至2019年近30年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亚马雷克沙漠与巴音温都尔沙漠面积现状及其边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音温都尔沙漠、亚玛雷克沙漠总面积10.64万平方公里,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面积10.5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8.96%。1990年至2019年近30年间,从变化面积的绝对量来看,巴丹吉林沙漠扩张面积最大,达304.2平方公里,受沙漠农业开发影响,乌兰布和沙漠面积萎缩明显,面积减少了471.8平方公里。从变化率来看,巴音温都尔沙漠、亚玛雷克沙漠存在快速扩张趋势,变化率均达两个百分点以上,腾格里沙漠总体上处于相对稳定少动的状态。从空间位置的变化来看,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部、腾格里沙漠东北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亚玛雷克沙漠东北部、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南部边界变化明显。
(六)湿地生态系统
利用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高分卫星等多元遥感大数据,对全区面积较大的呼伦湖、乌梁素海、达里诺尔湖、东居延海、岱海和黄旗海等主要水体的面积进行了监测分析。监测结果显示,6大水体的面积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乌梁素海自1987年以来水体面积变化较小,均维持在300平方公里以上,2019年乌梁素海面积平均为317.4平方公里。呼伦湖经历了一个“萎缩-恢复”的过程,呼伦湖水域面积在1975年为2097.8平方公里,2000年后呼伦湖水域面积逐年缩小,水域面积最小年份为2011年,仅为1722.7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湖区域先后施行了裸露沙地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修复和综合整治工程、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引河济湖”和“河湖连通”工程等大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呼伦湖水域面积有所恢复。2019年,呼伦湖水域面积达到了2063.1平方公里。东居延海在历史上几度干涸,2001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生态工程,此后居延海水域面积逐步恢复,2019年达到了62.4平方公里。达里诺尔湖水体面积变动较小,2019年为181.5平方公里。岱海和黄旗海等水体面积在1973年分别为150.7和81.9平方公里,其后持续萎缩,2019年水体面积分别仅为51.4和30.9平方公里。
2019年内蒙古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与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据我了解内蒙古气象局与阿拉善盟行署联合成立了荒漠生态气象中心,请问该中心成立后在荒漠生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将推进哪些重点工作?
牛宝亮: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内蒙古荒漠生态气象工作的关注。
一、荒漠生态气象中心成立后,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顶层设计明确职责任务进一步强化。2018年11月,自治区气象局与阿拉善盟行署联合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荒漠生态气象中心,2019年初联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荒漠生态气象中心工作规则》。制定了《内蒙古西部荒漠区生态气象自动观测站网建设方案》。组织制定2项荒漠生态地方标准,积极推进荒漠生态气象工作。
(二)荒漠生态气象观测体系更加完善。围绕荒漠区生态气象服务需求,在生态气象观测空白区、关键区和敏感区新建、升级改造生态气象观测站222个,生态气象观测站达到595个,推进生态要素与气象要素同址观测。
(三)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将沙尘天气影响因子及预测方法、地形对蒙古高原沙尘远距离传输的影响等成果业务化应用,提高了沙尘暴预报预警能力。强化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共享和应用,增强了沙丘移动监测评估、荒漠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估服务能力,提高了现有荒漠生态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发展内蒙古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形成空间分辨率为6.25公里土壤墒情和干旱服务产品。首次提出“沙被”和“积风”概念及其类型、算法,为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和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四)决策服务保障效果显著。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荒漠区生态监测评估工作,并及时制作发布决策服务产品,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2019年三级气象部门共发布荒漠生态决策服务产36期,其中,自治区生态中心发布的内蒙古干旱监测评估报告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摘要报送国务院后,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关于内蒙古西部区沙漠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分析的报告》得到李秉荣副主席的批示。
(五)特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针对林草部门飞播造林,积极主动开展飞播造林全程化气象保障服务。及时开展地面、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助力荒漠区生态系统修复。以阿拉善“胡杨节”、“阿拉善沙漠英雄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精细化交通旅游气象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聚焦科技引领,不断加强荒漠生态气象科研能力。加强多元遥感与地面数据在科研中的融合应用。增强沙尘暴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荒漠区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
二是聚焦转型升级、不断推动荒漠生态气象业务发展。优化业务布局,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合作,以科研促进业务能力建设,以业务能力建设促进服务能力提升,持续稳步提升荒漠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三是注重融入发展、不断提升荒漠生态气象服务能力。紧紧围绕荒漠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需求,完善荒漠生态气象服务指标,加强荒漠区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强化荒漠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荒漠生态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改革报》记者:请从气象角度介绍一下内蒙古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情况?
韩芳: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内蒙古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的关注,内蒙古气象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评估了内蒙古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下面我主要从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3个方面介绍。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2000~2019年,内蒙古黄河流域约98%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特别是东南部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以及准格尔旗增加最为明显。从2001年最低不足12%,到2018年最高19.4%,提高了7.4个百分点。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反映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植被固碳能力,也是判断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00年以来内蒙古黄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持续增长,平均每年增加3.8克碳/平方米,从最低的2000年81.9增长到2018年219.6克碳/平方米,提高了近2.5倍。区域上,约96%的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特别是和林格尔县、清水河以及准格尔旗地区增加明显,仅在河套部分地区减少。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是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覆盖度为基础的综合指数,其值越大,表明植被生态质量越好。近20年内蒙古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约13.5,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约94%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特别是东南部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改善,而植被生态质量变差的区域零星分布于河套地区及中部部分地区。2000至2019年内蒙古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出现“三级跳”,2012至2019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2000至2001年、2002至2011年两个阶段明显提高,2018年最高,2012年次之。2019年内蒙古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16.3,较近20年平均值增加20.1%,但低于2018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6)。
总体气候分析表明:近20年(2000-2019年)内蒙古黄河流域区域年平均气温7.3℃,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倾向率为0.33℃/10年;年平均降水量290毫米,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倾向率为25毫米/10年。特别是2012年、2018年区域降水量增加明显,且降水的增加趋势高于升温的趋势。
降水的增加为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条件,同期国家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有效的利用了降水增多的有利时机,促进了植被生态的改善。建议充分利用气候变暖湿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和生态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新闻网记者:3.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高考将于7月7日-9日举行,请问高考期间我区天气如何?
张桂莲: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高考天气的关注,高考期间,受高空西风槽影响,我区西部偏东、中部及东部偏南地区有分布不均匀的降水,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同时,受高空暖脊影响,西部地区在7日、8日两天有35度及以上高温天气。
具体预报如下:
7月7日,我区中部偏东和东部地区多云间晴,其中,赤峰市西部、通辽市中部、呼伦贝尔市东北部有分布不均匀的小雨或雷阵雨,上述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余地区晴间多云;阿拉善盟大部、乌海市、巴彦淖尔市西部和南部、鄂尔多斯市西部、包头市西部有35度及以上高温天气。
7月8日,我区西部偏东、中部和东南部地区晴转多云,其中,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赤峰市西北部地区有小雨或雷阵雨,上述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余地区晴间多云;阿拉善盟西北部地区4、5级西北风;阿拉善盟大部、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南部、鄂尔多斯市西部有35度及以上高温天气。
7月9日,我区西部偏东和中东部地区多云间晴,其中,阿拉善盟东北部、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大部、通辽市西北部、兴安盟西部、呼伦贝尔市西部地区有小雨或雷阵雨,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赤峰市西部和北部有中雨,其余地区晴间多云;西部偏北地区4级短时5、6级偏西风。
由于预报时效比较长,建议各位考生和考生家长持续密切关注最新的天气资讯,及时调整出行方案,谨防降水天气影响考生赴考,有关部门和考生也要注意采取防暑降温的措施,谨防中暑。
在这里,祝愿每一个考生都取得满意的成绩!
《中国气象报》记者:2020年内蒙古的干旱情况受到广泛关注,请具体介绍一下?
张存厚: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内蒙古干旱的关注。我从2020年干旱发生背景、发展过程、当前现状、发展趋势、关注建议5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1.干旱发生背景
去年封冻前(2019年11月)全区底墒较差、干旱发生面积超七成。全区除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东部、鄂尔多斯市大部土壤墒情较好外,其余大部地区土壤墒情较差,全区干旱面积达74.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4%,以轻旱、中旱为主。
2.干旱发展过程
受去年冬季内蒙古全区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影响,2020年3月上旬,全区土壤墒情好于2019年封冻前和历年同期;进入4月以后,全区仅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兴安盟降水较多,其余全区大部降水较常年偏少明显,全区大部地区干旱迅速发展并首次出现在微博热搜,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4月中下旬,受降水影响,东部除呼伦贝尔草原西部外,大部地区干旱得到缓解或解除,而中部以西大部地区干旱持续,牧区干旱面积达六成,并发展为重旱;5月份至6月上旬全区大部均有降水天气,较大的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前期无旱情的东部及中部偏南地区,中西部零星降水过程对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南部旱情缓解、降低干旱等级作用明显;进入6月中旬,中西部大部及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有效降水少,且伴随高温天气,牧区干旱面积达六成,且以重旱为主,特别是北部牧区旱情一直持续。
3、干旱现状
受近期降水影响,全区大部干旱缓解明显,东部大部地区干旱解除。截止到6月29日,全区大部干旱以中旱为主,全区干旱面积48.9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农牧林总面积的49.7%,中旱以上干旱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大部、巴彦淖尔市北部、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包头市中部、呼和浩特市西部、乌兰察布市中部、锡林郭勒盟西西北部和呼伦贝尔市西部地区。干旱发生面积牧区超5成、农区不足3成、林区超5成,均以中旱为主。重旱旗县主要出现在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苏尼特左旗、阿拉善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等。
4.发展趋势
预计未来一周东部偏南地区多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对于目前干旱严重的中西部、锡林郭勒草原西北部及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有效降水依然偏少,上述地区干旱面积可能扩大、干旱等级将呈加重态势,草原牧区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总体来看,今年我区干旱东西部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旱情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干旱程度重、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东部大部地区受降水偏多影响,除呼伦贝尔草原西部外,其余大部地区无旱情;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干旱虽发生面积较小、但干旱程度较重,尤其是在中西部偏北牧区、呼伦贝尔西部牧区。
5.关注与建议
当前全区即将进入主汛期,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天气气候形势,建议做好灾害动态监测预警,降低灾害风险,减轻灾害损失,防止因灾返贫;关注内蒙古牧区干旱发展动态,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强牧区人畜饮水保障,及时调派抗旱救灾物资;关注近期短时强降水事件,防范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特别是前期干旱严重的地区。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