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当前,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 央精神,小城镇的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缺乏长 远、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有些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盲 目攀比、盲目扩张的倾向;多数小城镇基础
设施不配套,影响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小城镇自身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 求。为促进小城镇健康
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 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 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对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
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 略方针。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扩大投资需求尤 其是吸引民间投资,可以明显提高农民消费的商品化程度,扩大对住宅、农产品、耐用消费 品和服务业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和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状况,而且也 为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拓展
新的市场空间。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
展,小城镇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小城镇,可以吸纳众多的农村人口,降低农村人口盲目涌 入大中城市的风险和成本,缓解现有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
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
村人口进城定居,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从整体上提 高我国人口素质,缩小
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 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发展小城镇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
发展小城镇要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方
针为指导,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小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尊重客观规 律,尊重农民意愿,量力而行。要优先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小城镇,防 止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低水平分散建设。不允许以小城镇建设为名,乱 集资、乱摊派,加
重农民和企业负担。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小城镇的条件也各不 相同。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搞好小城镇的规 划和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防止不切实际,盲
目攀比。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创 新,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 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要转变政
府职能,从根本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利用小城镇连接 城乡的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 协调发展。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搞好小城镇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教 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环保等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小城镇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力争经过10年 左右的努力,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 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要发展成为 带动能力更
强的小城市,使全国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三、发展小城镇要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各级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发展现有基础较好的建制镇,搞好规划,逐步发展。在大城市 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 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 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
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
要严格限制新建制镇的审批。
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既要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规划的编制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切实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各方面规划的衔接和 协调。规划的调整要按法定程序办理。小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切忌千篇一律,特别要注意 保护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民族和地方特
点的文化自然景观。
四、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
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 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 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 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 发展观光旅游业。
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吸引乡镇企业进镇。要鼓 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要抓住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机遇,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产业 向小城镇转移。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旧 货调剂、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拓宽服务范围,到小城镇开展各类商 业保险业务。
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
各地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 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 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 有偿使用。鼓励相邻的小城镇共建、共享某些基础设施,提高投资效益。
金融机构要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城镇建设。国有商业银行要采取多种形式 ,增加对小城镇建设的贷款数额,逐步开展对有稳定收入的进镇农民在购房、购车和其他消 费方面的信贷业务。
为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国家要在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 设方面给予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重点支持小城镇镇区道路、供排水、 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要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程序,严禁以小城镇 建设为名,铺张浪费,大搞楼堂馆所。
六、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
发展小城镇要统一规划,集中用地,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要通过挖潜,改造旧镇 区,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解决小城镇的建设用地。要采 取严格保护耕地的措施,防止乱占耕地。
小城镇建设用地要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 利用年度计划。对重点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指标,由省级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安排。对以迁村并 点和土地整理等方式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在建设用地计划中予以适当支持。要严格限制分 散建房的宅基地审批,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可用于小城镇建 设用地。
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小城镇现有建设用 地的有偿使用收益,留给镇级财政,统一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 有偿使用收益,要优先用于重点小城镇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七、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为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从2000年起,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 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 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对在小城镇 落户的农民,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
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 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承包合同管理,防 止进镇农民的耕地撂荒和非法改变用途。对进镇农户的宅基地,要适时置换出来,防止闲置 浪费。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要高度重视进镇人口的就业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
八、完善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大力精减人员,把小城镇政府建成职 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政府。镇政府要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 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避免包揽具体经济事务。在规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镇政府可 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不要求上下对口。小城镇政府的行政开支要严格实行预 决算制度,不得向社会摊派。
理顺县、镇两级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应按照有 关法律的要求,设立独立的一级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根据 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和调动县(市)、镇两个积极性的原则,明确小城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合 理划分收支范围,逐步建立稳定、规范、有利于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尚不 具备实行分税制条件的小城镇,要在协调县(市)、镇两级财政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小城 镇的收支基数。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在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之前,其地方财政超收部分的 全部或大部分留于镇级财政。
九、搞好小城镇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中,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依法行政。根 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新特点,搞好小城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 罪行为,严厉打击邪教和利用宗教形式进行的非法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要大力提高镇区居民和进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 形式,宣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引 导农民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革除陋习,逐步形成适应城镇要求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小城镇的思想文化阵地。
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机构改革,选调一批政治素质高、年富力强、 懂经济、会管理的同志,充实到小城镇的领导岗位。加强对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培训,提高 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十、加强对发展小城镇工作的领导
发展小城镇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主要由地方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 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的精神,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分级负责 ,扎实做好工作。
中央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加强对发展小城镇的政策指导和协调 ,可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建制镇作为试点,做好服务工作。使这些小城 镇在规划布局、体制创新、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为其他小城镇提 供示范和经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