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2 10:03 

    2011年全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完善政策,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各项工作。
    一、劳动就业
    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3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2.1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1.8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重点人群就业保持稳定。共有12.1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比上年增加1.6万人。帮助1017户零就业家庭和6.4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比上年增加0.5万人。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259.8万人,比上年增加13.0万人,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的194.5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
    职业培训得到加强。投入8800万元,对27个培训机构和6所技工学校给予扶持。累计就业技能培训33.9万人,培训后29.2万人实现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创业培训5.3万人,培训后成功创业3.7万人,带动就业14.1万人。建立了11个盟市级小额担保贷款中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8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开发了10个盟市级创业项目库,创建了144个创业园和孵化基地,投入2000万元扶持了14个农牧民创业园,4个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取得成效。
    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加强。就业服务实名制管理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录入劳动力资源信息453.9万人,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224.4万册。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达标的充分就业社区有1703个,占全区社区总数的76.6%。
    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我区工作的外国人共347人,比上年增加108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我区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16人。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部分社保遗留问题得到解决,有15.4万名“五七工”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18.5万名国有和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20万名集体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
    全年五项社会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合计45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62亿元,增长率为34%。基金支出合计336.77亿元,比上年增长76.01亿元,增长率为29%。年末基金累计结存48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51亿元,增长率为31%。
    (一) 养老保险
    全区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5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7万人。其中,参保企业在职职工303万人,离退休人员132.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0.8万人、17.4万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数为129.7万人,比上年增加15.7万人,其中纳入社区管理人数为102.4万人,社区管理服务率为79%,比上年末提高3.9个百分点。
    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75个旗县(市、区),在61个旗县(市、区)开展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新农保人数343.4万人,比上年增加126.6万人。其中,享受待遇人数为69.6万人,比上年增加21.6万人。城乡居民总计参保人数357万人,比上年增加140.2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月人均达到1550元,比上一年提高145元,全部按时足额发放。
    (二)医疗保险
    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907.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8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437.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3万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为469.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44万人。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中,参保职工313.66万人,参保退休人员124.31万人。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贴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由上年的80.74%和65.04%提高到84.17%和70.92%,最高支付限额保持在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5万元以上。
    (三)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全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32.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建立失业保险待遇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失业保险金月人均增发10元。累计有4.5万失业人员(上年结转2.1万人)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比上年末减少0.3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225.3万人(其中:农牧民工参保人数6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8万人。全年认定(视同)工伤8761人,比上年增加244人;全年评定伤残等级人数为4696人,比上年减少1124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3.2万人,比上年增加1.46万人。
    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26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4万人。共有4.8万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比上年增加2.6万人次。
    三、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以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为主线,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的职能作用,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
    截至2011年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263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人,累计选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1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人。
    年末,全区共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2家,其中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地方政府共建创业园2家,入园企业超过20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14个。
    全年全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达40622人次,举办3期高级研修班,培训近150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年末全区共有技工学校36所,在校学生18495人。年末全区共有就业训练中心114所,民办培训机构427所。全年共组织开展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1万人次,各类农民工培训17.7万人次,创业培训5.3万人次。
    年末全区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205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4099人。全年共有21.67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19.55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技能有3.45万人。
    四、公共人事管理
    履行公共人事管理职能,公务员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圆满完成2011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任务,全区共录用公务员1987人。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聘用制度推进范围继续扩大,基本实现全覆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初步入轨,全区事业单位岗位备案核准率达到90.56%。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顺利落实。全年安置军队转业干部461名,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的占计划分配总数的93.2%,事业单位的占5.8%,国有企业的占1%。
    五、工资分配
    继续开展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统一了全区机关离退休人员补贴比例。出台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确定职务、级别及工资待遇等规定。
    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并统筹考虑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
    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及非全日制小时工资标准,一至四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19.2%。呼和浩特市区等14区2市10旗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105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8.9元/小时。
    公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和部分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定了自治区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意见。
    六、劳动关系与劳动者权益维护
    实施集体合同和小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专项行动,全区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1%,城镇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推进全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开展了农牧民工工资清欠专项排查活动,追发农牧民工工资27.1亿元。全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7262件,参与处理突发事件443起,补签劳动合同69.5万份,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1.6亿元。
    基层调解组织和仲裁实体化建设取得进展,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015件,其中调解组织受理751件,结案736件。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4264件,比上年增加4.7%,涉及劳动者7867人,其中集体劳动争议113件,涉及劳动者3084人,结案率为98%。
    七、基础建设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在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主干网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区、联通城乡的五级网络。
    加强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设,实现全区社会保障各项业务的自助语音和人工应答服务全覆盖。同步建成自治区短信平台和邮件系统,共同提供身份验证、账户查询、信息提醒等服务。
    推进“一卡通”服务,实现社会保障卡与二代身份证的唯一对应。全区14个盟市和自治区本级共发放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第二代社会保障卡590万张,比上年增加495万张。
    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上传基本养老保险联网监测数据涉及参保人员291.73万人,比上年增加108万人。
    注:本公报中的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数取自《二○一一年度社会保险基金决算》,其余各项统计数据均为正式年报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