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17 14:46 

201991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副主席郑宏范介绍了内蒙古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就。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局长姜伯彦、自治区体育局局长谭景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晓秋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纯杰主持发布会。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内蒙古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副主席  郑宏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全区公共文化事业从零起步,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起覆盖城乡、多元发展、均衡普惠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区上下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贯彻落实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各族干部群众意气风发投身新文化建设,建起来一大批文化设施,培养出一大批文化团体和基层文化骨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宣传党的政策、教育服务人民、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创业干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诞生在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就是这一时期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优秀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全区上下抓住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大力恢复和发展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实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电影“2131”、送书下乡等工程,共有23个旗县(市、区)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先进旗县(市、区),推动公共文化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建设文化强区、文明内蒙古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主线,以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均等为重点,加快以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和嘎查村(社区)综合文化室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程,积极推广全民健身,呼包鄂三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事业迎来了整体推进、全面繁荣、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7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基层、强基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我们坚持共建共享,引导各方面资金资源向公共文化事业倾斜,建设了一大批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同时,坚持融合发展、借力发展,引导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普惠性文化服务,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零距离”。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区仅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74个、文化站30个,发展到现在,公共图书馆达到117个、文化馆120个、博物馆185家、美术馆24家、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1093个、嘎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12522个,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人均拥有图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博物院、新美术馆、少数民族文化体育运动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广播电视事业从120KW中波广播发射机,一套蒙汉语混播节目起步,发展至今,全区拥有广播电视台89个、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726座,开办广播节目126套、电视节目120套,全年制作广播电视节目38.8万小时。建成微波传输站201座,微波传送线路总长度居全国第一。有线电视传输网总长2.72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28万户,其中,数字用户216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9.2%以上。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全民健身对广大群众来讲还是一个新名词。1998年之后,自治区相继颁布了《内蒙古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和《内蒙古全民健身条例》,体育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步入法治化轨道。如今,全区所有旗县(市、区)实现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覆盖,92%的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有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5%的嘎查村和85%的社区建有全民健身点,健身广场、体育公园、户外营地、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等遍及城乡,体育场地总数达到5.56万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达到41%

7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普惠、推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益提升。

一是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946年内蒙古文工团成立以来,为人民服务就成为内蒙古文化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截至目前,全区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到95支、5643人,每年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惠民演出1500余场。加强流动文化服务,为全区31个国贫旗县配备了流动图书车和流动文化车,2018年开展流动演出5400多场次、观众近277万人次,流动书刊借阅37万人次、70万册次。推动各类展览常态化举办,特别是围绕自治区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一系列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展览展示活动,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课堂。2018年,全区举办各类展览4000余场次,吸引了约380万人次参观。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活动常态化,全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到近3700支、9万多人,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每年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到1100万人次。

二是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坚持百姓点菜、政府埋单。着眼于解决偏远牧区文化服务匮乏,实施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覆盖范围达到60多万平方公里,惠及300多万农牧民;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加强边境和贫困旗县(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蒙古语译制、播映、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固边、稳边、净边的积极成效。着眼于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开展了政府购买民间剧团节目以及嘎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益岗位试点等;推广实施“彩云服务”,实现了服务与需求有效对接,这一创新模式被全国100余家图书馆借鉴、复制;建成草原书屋11275家,实施鸿雁阅读计划,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着眼于解决特殊人群实际困难,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等配备无障碍设施,开展盲文图书借阅、“讲”电影等服务,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元上都、辽上京、长城等历史遗迹,乌兰浩特“五一”会址、城川民族干部学院、集宁战役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成吉思汗陵、五当召、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等人文盛景,察素齐、博克图、多伦淖尔等历史文化名镇,蒙古族长调、呼麦、安代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街区、公园广场、文化场馆等各类文化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保护建设和传承发展,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产品和景区,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18年,全区接待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11亿元。依托公共文化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牧区)游,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帮助3.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增收、4736人稳定脱贫。

四是推动文化服务改革创新。2012年以来,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公园等实现了免费开放,推行错时开放和延伸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已建立总馆140个、分馆525个,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人员下移。启动实施“智慧广电”工程,应用现代通信技术,联通各类信息“孤岛”,打造覆盖全区、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广播电视网络。我区被确定为全国足球改革发展试点省(区、市)和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点省(区、市)以来,大力实施足球改革行动计划,狠抓保障体系、竞赛体系、青训体系、培训体系建设,形成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互促互进的发展格局,创建“足球频道”并实现上星播出,推动足球运动在全区蓬勃发展。在前不久闭幕的二青会足球项目比赛中我区获得4枚金牌,创造了在全国综合性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7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特色、强优势,公共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是乌兰牧骑成为内蒙古特有的文化符号。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至今,全区乌兰牧骑发展到75支、队员近3000人,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赢得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崇高荣誉,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201711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乌兰牧骑队员发扬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是乌兰牧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乌兰牧骑队员和广大文化战线工作者以极大鼓舞,全区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团体自觉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进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厂矿、进边防部队“六进”惠民演出活动。2018年,仅乌兰牧骑就完成惠民演出7000余场。2019年,我们举办了乌兰牧骑交流演出活动和第八届乌兰牧骑艺术节。“法治乌兰牧骑”“巾帼乌兰牧骑”“铁路乌兰牧骑”“小小乌兰牧骑”等业余乌兰牧骑队伍,成为弘扬乌兰牧骑精神、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服务人民群众的新生力量。

二是打造了一批公共文化品牌。坚持立足优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陆续推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0多项,形成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文化活动189项。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哲里木赛马节、乌海市广场文化艺术节、赤峰红山文化节、额济纳胡杨节、草原音乐节等公共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成功入选“2017年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了29届夏季旅游那达慕、16届冰雪那达慕和9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和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全国唯一两次承办民运会的省(区、市)。“欢乐草原·健康内蒙古”全民健身运动会、科学健身草原行等,成为促进体育与健康深度融合的品牌活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借助承办“十四冬”,大力发展冰雪产业、普及冰雪运动。今天距“十四冬”开幕只有158天了,我在这里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你们届时采访参与“十四冬”,感受冰雪运动的激情和炫酷。

三是有力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自治区与日本、俄罗斯、蒙古国、印度、韩国、美国、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组织开展艺术交流演出、非遗展览展示、民族文化培训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内蒙古的新作为、新发展、新气象。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娜荷芽中蒙出版交流工程,创办了中俄蒙国际青少年运动会和中俄蒙国际老年人运动会,积极参与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连续举办了2届阿尔山论坛、3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21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2018年选派艺术团组赴越南、斯洛伐克、德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欢乐春节”文化交流和推介活动,演出52场次,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围绕纪念中蒙、中俄建交70周年,在俄蒙策划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承办了第四届中蒙俄三国文化旅游部长会议,满洲里成为全国边境旅游试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7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保障、促落实,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自治区党委、政府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考核办法》《社区与机关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用管理办法》《广播电视管理办法》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步入法治化轨道。200086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内蒙古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我区成为全国第一个颁布公共图书馆地方性法规的省(区、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纳入“七五”普法规划,作为自治区人大执法检查的重点,《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列入自治区人大立法规划。

二是综合投入不断加大。自治区推动各级政府自觉担负起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将公共文化服务列入优先保障范围,持续加大投入力度。1952年,全区文化事业财政支出仅有200万元,到2018年达到94.3亿元。从1995年至今,全区体育彩票累计销售338.53亿元,共筹集公益金91.9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体育设施建设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

三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培训培养力度,着力打造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和基层服务队伍。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有专业人员近7000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比达到30%以上。每个嘎查村(社区)都有专兼职文化管理员。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6万多名,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8万人。推动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年均培训专业文化骨干1万人次、业余文化骨干30万人次,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实际,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扩大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必须坚持深度融合,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应、带动效应;必须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力度,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深知,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工作还必须进一步创新加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坚持文化惠民,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建设文明内蒙古,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