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一号”卫星专题新闻发布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孙利剑出席发布会并作主题发布。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专职自治区自然资源副总督察赵昉,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张志宽,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慧宇,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姜德明,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张瑞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内蒙古一号”卫星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孙利剑
2021年7月3日10时51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颗遥感卫星“内蒙古一号”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应邀观摩了发射过程。目前,“内蒙古一号”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正常。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八分之一,内连八省、横跨“三北”,外接俄蒙,地域广阔,自然和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做好生态建设工作任务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注和关心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内蒙古量身定制了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技术革新,把研究发射和应用“内蒙古一号”卫星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内蒙古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运行,标志着内蒙古已经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生态监测新格局,对加强自治区生态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化,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提升农牧业管理数字化水平。现代化农牧业对高分辨遥感卫星影像需求持续增加,农牧业生产、农作物种植、监测预警等方面迫切需要卫星应用中心支持。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可以提取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农作物生长等基本情况,全方位了解农作物种植结构,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区农牧业防虫抗灾能力,推动我区农牧业管理向精准化、科学化、数字化迈进。
二是助力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全天候遥感影像处理,结合AI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常态化动态监测,可以及时获取自治区内垃圾堆放、污水排放、工地扬尘、土地退化、森林覆盖等情况信息,并依据审批、规划、现状等数据对图斑进一步分析判断,获取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线索;对全区生态保护违法情况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汇总分析,为自治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执法依据。
三是服务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通过同步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气象监测数据、地震监测数据等,可以广泛开展自然灾害调查工作;通过分析灾前灾后作物特征、对农作物长势进行监测,可以拟定灾害等级;通过分析自治区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情况,结合遥感分析成果,可以完成受灾区域划定,形成一系列图件、报告等灾害监测成果,辅助相关部门全面客观掌握自然灾害情况,精准制定防灾救灾策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支撑多领域监测评价。内蒙古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光照资源丰富,是建设种类齐全的自然资源地物光谱库的理想区域。利用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影像技术,对不同地物类型的光谱信息和理化特征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地物光谱数据库,与“内蒙古一号”卫星数据结合,能够更快、更精确地对卫星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更能根据应用目的快速提取有用的针对性信息。尤其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以及精准农业监测、林业资源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地物光谱数据库将成为卫星数据处理的有力支撑,实现“天”和“地”的数据结合,可以做到快速分析、精准反馈,有效提升内蒙古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自治区将按照“边建设、边上线、边应用、边完善”的原则,利用现有数据,开展先行先试,逐步扩大推广运用。特别是内蒙古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成后,我区将拥有丰富的遥感影像以及遥感分析数据,真正形成全区范围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库。
自治区有关部门也将以“内蒙古一号”卫星发射为契机,根据职能所需和专业所长,全力配合卫星应用管理部门,深度挖掘卫星遥感数据内在价值,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快构筑绿色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源头保护和全过程修复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强全区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共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将邀请更多专家学者,汇集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和外脑作用,推动内蒙古卫星遥感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关注支持内蒙古遥感卫星事业,发挥“内蒙古一号”卫星的应用成效和价值,助力内蒙古美丽与发展实现双赢,让更多民众受益,共同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内蒙古一号”卫星专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1.中国新闻社记者:内蒙古自治区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将承担“内蒙古一号”及其组网的其他卫星数据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部推送到内蒙古的卫星数据获取和处理的具体业务工作,请问,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情况如何?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
张瑞新:2019年,自然资源部提出推进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要求选择部分基础条件好、应用显著的省份启动省级中心建设工作。自然资源部的这项工作,为内蒙古发射卫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加强自治区卫星事业发展的工作建议。
2020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专程到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调研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和应用情况。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发射卫星、成立卫星机构等相关事宜,同时通过调研和专家咨询,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责成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牵头、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负责具体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对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安排的任务进行了较好的落实,得到了自治区党委编办、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大力支持。
2020年5月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与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发射“内蒙古一号”卫星,并利用长光卫星公司组网的其他卫星数据资源,与自然资源部推送到内蒙古的卫星数据形成互补,全方位支撑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各领域应用需求。
2020年5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运营管理方案通过验收。
在一年多的筹备与建设中,内蒙古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已经在全区自然资源卫片执法、耕地保护、矿山修复、自然保护区监测、农牧业种植监测、中药材资源普查、森林草原监测、地理信息大数据、黄河监测、一湖两海监测、基础测绘、房屋抗震能力、森林火灾预警等工作中开展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也正在最大限度发挥“内蒙古一号”等卫星数据作用,将遥感技术不断延展,在自然资源监测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刚才孙利剑副秘书长也讲到,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在利用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影像技术建设自然资源地物光谱库。就农作物而言,可以通过对植物叶子内水分、氮磷钾、糖类、叶绿素、纤维素等估测,实现评价植物生长状态检测、林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作物产量估计等,目前已开展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等3个典型区域作试点监测。在试点基础上,将与内蒙古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实时监测,定期形成报告,为银行办理农牧民贷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助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未来的目标,就是将内蒙古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打造成一个全方位“PETCT室”,按照等级和密级向社会和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数据。通俗地讲,就是卫星中心拍出片子、写出报告,交给用户去“开药方”,不参与决策,扮演好“来料加工”者角色,避免多部门大量重复建库的工作,产生1+1=N的效能,满足空间管理一体化需求。
2.人民网记者:下一步,怎样充分利用“内蒙古一号”卫星数据资源助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赵昉:按照党中央对内蒙古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然资源支撑我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落实筑牢“两个屏障”、建设“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从自然资源部门高效利用“内蒙古一号”卫星数据资源助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上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支撑国土空间布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离不开快捷、精准、稳定、可靠的空间位置服务和覆盖全、现势性强、种类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利用“内蒙古一号”卫星数据资源,可以用于填补基础地理信息空白区和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构建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地理信息底板数据。
第二,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利用“内蒙古一号”卫星数据资源,可以构建精细、立体、直观的实景三维内蒙古和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内蒙古),大力提高支撑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能力,释放我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红利。
第三,支撑各行业需求,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自治区重大项目、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需要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支撑。利用“内蒙古一号”卫星数据资源,可以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为科技兴蒙、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军民融合发展等需求提供服务。比如,支撑呼包鄂乌、赤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涉及位置的各种规划编制,各种专题地图,生态治理等。
总之,“内蒙古一号”卫星数据资源将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高科技新动能。
3.内蒙古日报记者:请介绍一下目前我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成效如何?“内蒙古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将会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哪些领域展开应用?
张慧宇: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担负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的重任。目前,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在已经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主要在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监测、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三个方面应用了卫星遥感技术。
一、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从2013年开始,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和内蒙古气象局合作,利用风云系列卫星资源开展大气监测与研究,连续9年联合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及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工作,双方建立了数据共享、联合会商、联合制作、联合发布等合作机制,在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赤峰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加强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每日共同制作和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并通过内蒙古电视台8个频道、18套天气预报节目覆盖全区;围绕重污染天气过程共同开展区域性重污染天气会商,联合发布会商公报。
二、生态环境监测方面。2020年,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及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要求,实现“说清气象影响和污染控制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贡献”的目标,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与内蒙古气象局进一步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在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监测等四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目前,正在利用内蒙古气象局高分系列卫星资源和生态监测站点数据开展对森林草原、湖泊湿地、沙漠沙地等生态类型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工作。与此同时,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在2020年建设了生态红线系统,利用国家卫星中心遥感资源,划定和严守生态红线底线,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
三、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方面。2010年,为了加强对电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等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监管工作,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建设了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在线监控、工况监控和视频监控的三位一体监控,在系统中调用了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情普查的全区遥感数据,对重点监控企业实现了可视化,一张图展现了全区的重点污染源企业。目前,已完成了对300多家企业的实时监控。
众所周知,“内蒙古一号”卫星是目前国际上幅宽最大的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具备高分辨、超大幅宽、高速存储、高速数传等特点,这样实时和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将为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自然保护区核查、污染地块核查、重点矿区企业执法检查、流域治理和污染防治、环境应急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为摸清我区环境质量状况、预警预报潜在的环境风险、建设生态环境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综上所述,“内蒙古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必将为自治区生态环境系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发挥重要作用。
4.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内蒙古一号”卫星的发射投入使用对我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抢险救援等各项工作有何积极影响?
姜德明:作为新组建的部门,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是全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部门和应急救援统筹协调部门。组建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要求,边建设、边防范、边应急,不断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了各类灾害事故,有力促进了全区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的总体稳定。
我区是全国自然灾害影响和威胁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安全生产高危行业企业多,仍然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安全风险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区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支撑等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内蒙古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于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全面提升全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平,将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能够提升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可以实现对森林草原火灾、洪涝干旱、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区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的动态监测,为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风险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的精准性、及时性提供数据支撑。比如,在森林草原火灾方面,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结合有关监测数据、图像,能够及时发现疑似火点,指导地方快速进行现场核查,并对火灾发生的详细地点、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火灾轮廓、过火面积和蔓延趋势等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向受威胁区域和目标人群发送预警,引导群众快速安全避险。
二是能够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指挥决策能力。结合卫星遥感等技术,可掌握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通过地理信息、应急资源和力量分布等静态数据的融合,可实现灾情态势展示、救援方案智能生成、救援进展动态跟踪以及灾害事故现场等信息的及时获取。比如,在防汛救灾中,利用卫星遥感的影像分析,结合相应的模型算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分析统计出被淹的面积、房屋数量、道路中断长度等情况,为抢险救援救灾队伍、物资、装备调配等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能够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卫星遥感可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风险防控、安全监管提供信息支撑。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汇聚与分析,能够科学把握危险化学品、矿山等特定行业领域、特定阶段、特定区域风险隐患规律,精准发现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执法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和问题,防范事故发生。
5.经济日报记者:自治区如何利用好“内蒙古一号”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自治区科技厅将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张志宽:“内蒙古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战略定位,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举措。
“内蒙古一号”卫星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采集技术和装备,开展专项监测、应急监测、区域性常规遥感监测调查,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资源等应用于工农牧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灾害防治,打造大数据背景下遥感支撑的经济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对进一步提升我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生态环境监测治理、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农牧业精准管理水平和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利用好“内蒙古一号”卫星,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我区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水平,是科技管理部门应尽责任。
一是开展数据处理技术研发活动。卫星遥感监测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必将产生非结构化海量大数据,这是传统数据库难以处理的,需要分布式大数据相关分析技术支持。下一步,我们要结合自治区大数据实验区试点工作和卫星遥感产生大数据的实际情况,鼓励开展数据挖掘、数据脱敏、数据灾备、数据应用等数据技术研发活动,提升数据使用效率。
二是要加强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应用转化,推动专业应用产品升级,着力实现向定量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数据资源应用价值。
三是加强卫星遥感应用创新平台建设。与行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研究遥感卫星充分发挥作用的技术问题,共同创建和打造卫星遥感应用的技术创新中心,以创新平台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解决技术难题,不断提升“内蒙古一号”卫星服务我区工农牧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打造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做出科技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