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 \ 国内贸易(含供销)
发布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 文  号 内政办发[2009]125号
成文日期 2009-12-11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国内贸易(含供销)
发布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
文  号 内政办发[2009]125号
成文日期 2009-12-11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供销社2010—2012年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9-12-21 12:36 
分享到:
【字体: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供销社2010—2012年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内蒙古供销社2010—2012年新农村新牧区

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9〕108号)精神,改造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传统经营网络,发展农村牧区现代流通,加快推进以农牧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农村牧区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建设背景

  近年来,在党的各项惠农惠牧政策的支持和促进下,我区农村牧区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农畜产品增产、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农村牧区商贸流通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流通格局,成为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区农村牧区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连锁配送经营不够健全,工业品与农畜产品双向流通不畅,农牧民买难、卖难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业态落后,网点不足,设施陈旧,交易成本高,流通效益低下;二是市场主体规模小、经营散、实力弱、服务差,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三是农村牧区市场监管尚不到位,存在着农牧民消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四是与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建立。相对滞后的农村牧区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农牧民增收和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建设,既是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协调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搞活流通、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牧民增收、引导农村牧区消费、推动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现状与基础

  (一)网络基础

  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盟市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2个、计划单列市(满洲里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个、旗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90个。各类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5557个(其中:基层供销合作社541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53个、村级综合服务合作社2896个、各类行业和专业协会1067个),旗县级以上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48个,覆盖全区全部苏木乡镇和40%以上的嘎查村。全系统拥有旗县级以上社有企业340个,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2560个,其中,农资、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企业75家,连锁配送中心142个,连锁门店6025个。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已经形成自下而上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和独立的企业体系,成为现阶段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组织体系相对完整、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的合作经济组织。2008年,全系统完成农牧业生产资料销售额55.1亿元,农畜产品收购总额27.8亿元,农村牧区日用消费品经营额29.9亿元,再生资源收购总额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8.6%、19%、7%;全系统优质化肥供应量占全区社会需求量的80%以上;绒毛收购量占全区绒毛产量的30%左右。目前全系统用于改造建设经营服务网络投资额累计达到17亿元,已初步建立了农资、农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四大经营服务网络框架。

  (二)经济基础

  经过1997年以来的改革转制与结构调整,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已解决了困扰自身发展的人员包袱和债务包袱两大难题。全系统于2000年实现扭亏为盈,已连续9年实现汇总盈利,以全新的体制和机制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全系统完成商品购销总额225.9亿元,同比增长27.3%;上缴国家税费总额8694万元,同比增长4.6%;实现利润总额1.2亿元,同比增长36.1%。现有的340户旗县级以上社有企业中,盟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40个,其中:全国供销总社级龙头企业5个,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供销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13个。拥有各类批发交易市场60个,其中: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1个,1至5亿元的6个。全系统资产总额达36亿元,已具备了建设农村牧区商贸流通网络的实力和能力。

  (三)政治基础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牧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贴近农牧业,熟悉农牧民,扎根农村牧区是供销合作社不同于其它经济组织的特征。在多年的经营中,供销合作社已与农牧民建立了稳固的关系。供销合作社是党和政府联系农牧民群众、联结城乡经济、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引导农牧民发展农牧业生产、搞活农村牧区市场流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社会责任。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多次要求供销合作社要深化改革,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物流业、服务业、发展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等多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供销合作社改造传统经营服务网络的速度,加快了建设农村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进程。2006年,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按照“新网工程”建设要求,加大对经营服务网络的改造建设力度,取得明显效果。2007至2008年,中央财政下拨我区2182万元“新网工程”建设资金,专项用于供销合作社系统农畜产品及农资流通体系、农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改造和建设。2009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新网工程”建设,全国支持金额达到8亿元,支持重点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农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网络改造建设。

  三、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利民、增加农牧民收入、扩大农村牧区消费为目的,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整合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网络资源和传统经营业务为重点,在全区加快形成城乡之间工业品与农畜产品双向流动、顺畅有序、便捷高效的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市场化运作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供销合作社投入、社会资本投入、农牧民投入、各级政府扶持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政府扶持资金采取以国家出资委托供销合作社入股管理的方式投入到改造建设项目中,并以此吸引农牧民入股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共同完成改造建设项目。各级供销合作社作为出资人代表对政府扶持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扶持资金用到实处。

  坚持改造传统网络与发展现代流通相结合的原则。“新网工程”实施要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对接,利用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农村牧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按照统一标识形象、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商品配送、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管理模式的要求,改造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经营网络,推进农村牧区商品流通少环节、低成本、标准化连锁配送经营。

  坚持均衡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牧业生产资料、农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网络建设的特点及各地区发展情况,网络布局要做到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市场的均衡发展;以区域性市场和配送实体建设为中心,重点抓好旗县级流通网络建设。

  (三)目标任务

  计划利用3年时间,改造建设完成旗县级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90个;区域性农资配送中心60个;改造建设旗县级连锁配送中心标准化连锁农家店(嗄查村级综合服务合作社)6000个;改造建设规模化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60个;改造建设大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13个。到2012年,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将覆盖全区全部苏木乡镇和50%以上的嘎查村,日用消费品配送率达到60%,优质化肥配送率达到90%,全系统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达到120亿元,初步建立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四、建设资金

  建设资金主要通过自筹、吸纳社会资金、争取国家及地方财政扶持解决。共需投入资金30亿元,建设期3年。其中,供销合作社自筹和吸纳社会资金24亿元(已投入17亿元),占总投资的80%;申请国家、自治区、盟市和旗县扶持资金6亿元。

  五、建设内容

  (一)改造建设农牧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

  以自治区农资公司为龙头,联合盟市、旗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经济组织的经营服务网点,建设集中采购、分级储备、连锁配送、技物结合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在农作物主产区建设农资商品配送中心,提高统一配送率;改造现有农资经营网点,发展农资商品直营、加盟连锁店,提高网点覆盖面和入村入户服务功能。

  (二)建设农畜产品购销网络

  根据各地区交通条件、农畜产品资源结构特点,按照综合和专业市场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兼顾的原则,对现有系统内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强化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联结种植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加工企业、农畜产品流通企业,构建农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体系。

  (三)建设农村牧区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

  以全国供销总社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现有90个旗县级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为依托,以系统内现有经营设施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大中型连锁企业,采取股份制方式改造建设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中心;以加盟连锁为主要形式,实行“大连锁、小超市”,对现有基层网点进行改造。在旗县城区发展大型超市、社区连锁便民店,在行政村改造综合服务合作社,发展加盟农家店,初步形成覆盖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的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

  (四)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以系统内现有经营加工企业和集散交易市场为基础,吸纳社会组织参与,整合现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形成以社区回收站点和分拣中心为基础、市场集散交易和初级加工为核心、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六、建设重点及标准

  (一)建设旗县级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中心

  1.建设方式:按照人口密度、地域环境、基础设施、物流半径等建设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并根据基础条件和经营状况分层次建设。利用旗县级供销合作社企业的仓储设施和经营场所,依托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包头市新合作公司中、东、西三个区域配送中心,在每个旗县建设1个旗县级配送中心,在人口密度大、交通方便、辐射范围广的旗县建设2个配送中心。对于赤峰市、包头市已建成的15个新合作旗县配送中心要进行规范、提升,完善配送功能,增加配送能力,扩大辐射范围,使其成为示范项目;对于基础条件好的旗县供销合作社,要改造现有设施,利用现有经营渠道,引入现代流通方式建立配送中心;对于基础条件差的旗县供销合作社,要以现有的资产联合全国供销总社新合作公司或其它大型流通企业,改造建设配送中心。

  2.建设内容及标准:旗县级配送中心选址应在交通便利处。每个占地面积在10亩左右;商品展厅、配送仓库面积要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设有理货、分选、分装等物流增值服务用房;应配备装卸专用车辆,建立和完善统一信息联网系统。

  3.建设期及资金投入:利用3年时间改造、建设旗县级配送中心90个(每年改造建设30个),总投资7.9亿元(每个投资约880万元),其中已累计投入3亿元(供销社投入资金1.5亿元,社会其他投资1.5亿元),拟继续自筹资金1.3亿元,申请各级财政扶持资金3.6亿元。

  (二)建设旗县级连锁配送中心连锁农家店(嘎查村级综合服务合作社)

  1.建设方式:结合全国供销总社“一社两店入村服务工程”(即在绝大多数行政村,村村都有综合服务合作社,每个社开设日用品连锁便利店和农资供应连锁店)的实施要求,以旗县级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以苏木乡镇、嘎查村为重点,改造建设农家店(嘎查村级综合服务合作社)。积极推进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对接,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强化配送服务功能争取更多的农家店加盟。对全系统现有的2896个综合服务合作社和6025个连锁门店进行改造、扩建、提升,将其建设成为统一标识形象、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商品配送、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管理模式的标准化连锁农家店,与旗县级连锁配送中心进行对接。

  2.农家店(嘎查村级综合服务合作社)建设内容及标准:分苏木乡镇级店和嘎查村级店两种。每个苏木乡镇级店店铺营业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上,经营商品品种1000种以上,配送率50%以上。每个嘎查村级店店铺营业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经营商品品种600种以上,配送率40%以上。

  3.建设期及资金投入:计划用3年时间改造建设标准农家店6000个(每年改造建设2000个),总投资3.4亿元(苏木乡镇级店每个投资约6.5万元,嘎查村级店每个投资约5万元),其中,已累计投入2.5亿元,拟继续自筹资金0.9亿元。

  (三)建设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1.建设方式:按照现有市场规模、辐射范围和地区产业结构,改造建设功能齐全、资源充足、交易活跃、辐射力强的区域性大型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按照地区产业特点,改造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服务于当地农畜产品生产、方便农牧民销售的产地型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2.建设内容及标准:每个市场占地面积应达到60亩以上,应配套建设交易大厅(棚)、地磅房、仓储房、冷冻保鲜库、配送中心、分缺拣包装加工车间、商品检测检验设施、信息发布系统、综合商贸楼、场区内基础设施(包括硬化、绿化)及停车场等其它附属设施。

  3.建设期及资金投入:计划用3年时间改造扩建60个规模化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每年20个),总投资12亿元(每个投资约2000万元),目前供销社已累计投入7.5亿元,拟继续自筹资金3.3亿元,申请各级财政扶持资金1.2亿元。

  (四)建设区域性农资供应连锁配送中心

  1.建设方式:以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公司为龙头,依托26个分公司和联营公司,采取“配送中心+中心示范店+加盟店”的建设模式,联合盟市、旗县级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对现有配送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建设标准化配送中心和示范店,构建环节少、流通畅、质量高、服务好的现代农资经营服务网络。

  2.建设内容及标准:配送中心选址应在交通便利处。每个占地面积在10亩左右;配送仓库面积要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设有理货、分选、分装等物流增值服务用房;应配备装卸专用车辆,建立和完善统一信息联网系统。

  3.建设期及资金投入:计划用3年时间规范改造全区60个农资配送中心(每年20个),总投资3.55亿元(每个投资约590万元),其中供销社已累计投入2亿元,拟继续自筹资金0.85亿元,申请各级财政扶持资金0.7亿元。

  (五)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

  1.建设方式:按照“政府积极引导,社区作为载体,市场机制运行”原则,以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为基础,引进、吸收多种经济成份,运用金融、信息、资本、服务等手段,在12个盟市所在地改造建设13个(呼和浩特市2个,其它盟市各1个)规模较大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

  2.建设内容及标准:每个市场占地面积应达到100亩以上,应配套建设分类储存场、货棚、交易大厅、综合办公用房、区内基础设施(包括硬化、绿化)及停车场等其它附属设施,同时还应配备废旧物资初加工设备、消防设施等。

  3.建设期及资金投入:计划用3年时间改造建设全区13个大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总投资3.15亿元(每个投资约2400万元),其中供销社已累计投入2亿元,拟继续自筹资金0.65亿元,申请各级财政扶持资金0.5亿元。

  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到2012年,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初步建成覆盖农村牧区、辐射城乡的农牧民生产生活资料连锁配送经营体系、农畜产品购销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

  (一)建成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覆盖全区全部农作物产区,其中,优质化肥配送率达到90%,优质化肥市场占有率达到85%,化肥主要品种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二)建成农畜产品市场购销体系

  网络涵盖从生产基地、收购加工、物流配送到终端卖场一条龙多个环节。到2012年全系统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达到120亿元;带动农牧户100多万户,占到全区农牧户数的30%。

  (三)建成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日用消费品现代流通经营服务体系

  该体系以配送中心为核心,其网络覆盖全区全部苏木乡镇和50%以上的嘎查村,吸收105万户农牧民入社入股,商品配送率达到60%,提供4.8万个就业岗位。网络建成后使大多数农牧民可以就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消费环境、消费质量和消费价格,解决农牧民消费不安全、不便利、不实惠的问题。

  (四)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交易市场、加工处理中心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为核心,网络覆盖全区12个盟市所在地60%以上区域,区域内70%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7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7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市场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从源头上解决再生资源回收乱设摊点、乱堆乱放、乱走乱串、污染环境、影响城市形象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使再生资源经营从“无序”走上“有序”的市场规范运行轨道。

  通过以上四大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到2012年,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可实现商品购销总额440亿元,年均增长20.8%,其中,商品销售收入实现220亿元,商品购进总额实现194亿元;上缴国家税费总额1.8亿元,年均增长23.3%;帮助农牧民实现收入50亿元,成为农村牧区商贸流通的主导力量。



信息来源: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