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自治区林草局把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作为草原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按照“先试行、再推开”的要求,坚持系统思维、链式思维、市场化思维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指导17个试点旗县扎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目前,17个试点旗县通过“减畜”“增草”“监管”等措施,超载牲畜转移已完成357.38万羊单位,草畜平衡指数已全部降到10%以下。新建、改扩建家庭牧场、养殖园区、合作社3708个,带动新增棚圈125万平方米,建成智慧牧场379个。新增生态种草530.7万亩、较2023年增长459%,人工羊草种植面积达到65.6万亩、柠条种植面积达到196.4万亩,苜蓿、燕麦等优质高产饲草料实现“量质双提”,建成大中型饲草储备库375个、户储饲草库8512个、中央厨房22个。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件件鲜活事例,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能落地、能见效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
一是通过舍饲圈养解决“疏”的问题。
锡林郭勒盟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肉牛舍饲圈养,聚焦开展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抓好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结合全盟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较去年补贴范围更大,补贴内容更全面,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产业蓬勃发展。在多伦县新民村八组人畜分离项目现场,一栋栋圈舍与草料库整齐排列,相应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在标准化牛棚改造、粮改饲青贮等舍饲圈养和禁牧相关的政策补贴下,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收入也明显增加了。多伦县针对草原过牧问题,积极探索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全年禁牧+舍饲圈养”的新模式。正逐步摒弃传统养殖观念,稳步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养殖道路迈进。目前,试点地区已建成棚圈14万平方米,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盟优质打草场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培育人工饲草地120万亩。
巴彦淖尔市将舍饲圈养作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养殖户自建、财政项目补贴等方式开展棚圈建设,配套完善设施设备。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模式,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立足实际,采取舍饲圈养、异地养殖等措施,积极推进超载减畜。总结出“三个模式、十种办法”,逐步实现少养精养、减畜不减收。坚持草畜一体化发展,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塑强农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牧民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2024年,4个涉牧旗县新建、改扩建13个设施畜牧业养殖园区(规模化养殖场),累计建成标准化暖棚12241个、储草棚4277个、青贮窖680个、各类牲畜托养所36个。
二是通过强化监管解决“堵”的问题。
包头市达茂旗创新采取“常态巡查+突击巡查+抽检牧户+交叉执法+广泛监督+科技赋能”的综合监管模式开展过牧巡检巡查,做到严监督、强管理。聘用149名草管员实行网格化监管,开展“常态+突击”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立行立改。定期对每个苏木乡镇随机抽检10%的牧户,抽检结果作为草原奖补资金兑现的重要依据,共办理违反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案50件。以“有解思维”为导向,多措并举,因材施策,全力推进数字赋能草原管理保护工作,实施林草管护数字化建设监管平台项目,搭建无人机数据管理平台,利用AI羊群数量识别模型、实现“云数羊”,准确判断监控范围内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在现有草原数据基础上,细化采集草原矢量数据,在达茂旗搭建“空地”草原保护数据管理平台系统,为全力推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探索新路径。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建立林草网格化管理制度,积极发挥旗乡村三级林(草)长作用,构建“林长+生态管护员”协同工作机制,按照每0.5万亩草原安排一个生态管护员,全旗755名管护员坚守在一线;强化禁牧休牧日常巡查督查,旗级组建10人的巡查队伍2支,苏木乡镇禁牧执法队8支全天候巡护执法,对发现的违规放牧行为进行处罚,共办理违反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案58件。同时,扎实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专项宣传,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少养精养,积极营造减少放牧规模、注重生态保护的浓厚氛围。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林草部门成立巡回督导组,切实扛起行业监管责任,常态化深入各苏木镇开展监督指导,确保各环节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网络体系,按照每个网格所辖草原面积不高于15万亩的原则,选聘218名草原网格员,保证全旗草原网格员队伍稳定在393人,建立起旗、苏木镇、嘎查三级草原管护网络体系。注重发挥基层执法队伍力量,组织苏木镇综合执法队伍开展禁牧休牧交叉互学互查执法行动2轮次,共办理违反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案86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