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聚焦打造“两个基地、四个集群”,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原则,推动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 优化产业布局
巴彦淖尔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倡议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在高标准推进经济林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提出“三区三链”总体布局,即沙区产业链、河套灌区产业链、山旱区产业链,推动形成全市林草产业体系。
治理与发展融合,添绿又“生金”。巴彦淖尔市转变生态治理理念,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同时着力打造特色经济林产业,让产业“反哺”治理,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目前,全市建成各类林业产业基地316.8万亩,其中柠条饲料林基地211万亩、防护用材兼用林基地70万亩、经济林35.8万亩。2022年,全市林草产值达31.2亿元,其中经济林产值达9.2亿元,农民人均经济林产值为1493元。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在探索地方特色产业模式过程中,巴彦淖尔市根据“三区三链”总体布局,在乌拉特后旗、磴口县沙区大力推广梭梭林接种肉苁蓉产业;在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河套灌区集中力量高标准打造梨、鸡心果产业;在阴山山旱区发展药用酸枣特色产业。“三区三链”布局,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利用资源优势,更有利于做到“三链”融合,形成规模优势,实现经济林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地区生产力。
打造区域集群,形成规模优势。巴彦淖尔市的沙区、河套灌区、山旱区各具特色,既相互独立又协同联动。全市通盘谋划、统筹考虑经济林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药材、特色梨果等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在酿酒葡萄产业方面,引进诺民等葡萄产业企业6家,建成年产500吨有机高端葡萄酒庄1座,引进赤霞珠等酿酒葡萄品种18个,引进红提等鲜食葡萄品种10个。在特色林果产业方面,现有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50个,面积为10113亩。2023年,新增12个标准化示范园,面积为5260亩,主要栽植梨、鸡心果、小杂果等。在中药材产业方面,乌兰布和沙区有金丰、王爷地等40余家种植中草药的企业,主要种植甘草、锁阳、黄芪、黑枸杞等。
多维统筹推进 增强发展后劲
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
强示范。巴彦淖尔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引进西农栽培模式,重点打造标准化示范园。全市推动建立各类经济林基地、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建成杭锦后旗、五原县经济林试验站,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强支撑。巴彦淖尔市科学配套使用各类政策性资金,整合经济林示范基地补助、林草科技推广示范、林业产业化等各类相关项目资金,加大对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帮扶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广泛引导。巴彦淖尔市制定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林草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文件,鼓励和扶持农民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为农民开辟增收渠道。
提技术。林草部门加强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实行科技服务“四级联包”机制,以果树技术推广服务站为中心,扶持组建专业协会,打造技术过硬的科技服务队伍,构建没有盲点的技术服务网络,对示范园和基地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力争做到每个示范园都有专业技术人员一包到底。
注重服务。林草部门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辽林科院等院校专家教授开展全方位技术培训,强化对果农的技术指导。全市累计派出专家300余人次,服务面积20多万亩,举办现地培训200多场次,为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本土化经济林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延长链条。巴彦淖尔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做好贮藏保鲜、包装加工,加大果品精深加工力度,着力培育“种+研储销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提高经济林产品附加值,提升名优特新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如王爷地公司苁蓉鲜品榨汁提取工艺和鲜切片工艺等7项深加工技术获国家专利,游牧一族公司在肉苁蓉接种技术等方面获3项国家专利。
树立品牌。巴彦淖尔市不断培育壮大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全市林业产业化企业达200余家、合作社有50余家,其中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家、国家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家、自治区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
立足特色资源,巴彦淖尔市做好高标准发展经济林产业这篇文章,让生态更美了,让群众餐桌更丰富了,让农牧民口袋更鼓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