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开展“六项行动”发展旅游业促“三交”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0 09:16 

今年以来,通辽市以“六项行动”为抓手,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亮点,积极探索旅游促“三交”的通辽路径。

深入实施骨干培训行动。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升导游员(讲解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把握力、理解力,提升讲好通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能力。市文旅广电局举办导游员(讲解员)服务质量和技能水平培训班及安全生产培训班,各旗县市区相关工作人员共140余人参加培训。同时,积极指导各地开展骨干培训系列活动。科左中旗各大景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培训。科左后旗邀请专业酒店经理赴相关旅游企业参加培训,组织各苏木镇、旗直部门、旅游景区相关负责人及讲解员赴杭州学习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相关知识。

深入实施讲解规范行动。在文旅活动、展陈解说、旅游宣传、景区符号标识等方面优化完善提升,让各族游客沉浸式体悟“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对全市64个创建工作迎检示范单位及示范点位的解说词进行深度梳理、修订把关,让解说词成为客观反映和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媒介。扎鲁特旗委宣传部、旗民委、旗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举办全旗讲解员队伍培训班,邀请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授课。各地区对各级各类展馆的展陈内容进行审查,及时清理不符合规定内容。

深入实施展陈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策展能力和展陈水平,优化展陈布置,创新展陈形式,让展览展示更好地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好地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市文旅广电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A级旅游景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各级各类景区全面推进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重点任务提出要求,指导旗县在各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电子屏播放等多种方式传播推广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市博物馆以“西辽河文明”为主线,打造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系列展览及“民族团结”展厅。各地区各景区开展智慧旅游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

深入实施研学资源挖掘行动。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及红色资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打造研学基地及研学路线。打造“内蒙古·民族奈曼”和“内蒙古·万物始新踏春畅游科尔沁”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推出“西辽河畔、文明曙光非遗体验之旅”和“红山遗梦、绚丽多彩非遗体验之旅”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2条。全市入选自治区第三批研学旅游基地、营地、线路10个。市博物馆在沈阳博物馆举办为期3个月的“风从草原来”通辽文物菁华展,与中国南海(海南)博物馆签定战略协议,推进两地文物互展。科尔沁区开展“红色旅游进校园”社会实践红色研学活动2次。奈曼旗组织开展“传承红色薪火 砥砺奋进前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研学活动,累计2000人参与。

深入实施旅游赋能行动。结合各地实际打造旅游精品,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不断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全市各级乌兰牧骑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0余场次,开展“精品演艺进景区”活动74场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列活动800余场次。科尔沁区积极引导各景区参与区外景区联票优惠活动,实现旅游市场和客源共享,推出“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红色之旅精品线路,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推动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试点示范行动。积极打造示范试点,以旅游为媒介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地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享式的做法讲好“三交”故事。全力打响“悦来通辽”文旅区域品牌,推出西辽河文化节、8·18哲里木赛马节等文旅节庆品牌活动400余项,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45%和62%。科尔沁区以“文旅融合+民族团结”为载体,打造“慧·服务”“荟·文化”“汇·旅游”品牌。库伦旗积极推动“村排”赛事创新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进乡村振兴,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



信息来源: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