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实施14项任务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发布日期:2023-08-24 10:13 来源:自治区教育厅
字体:
分享到: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8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以“14项任务”为驱动,为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发力。

一、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科学制定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自治区制定城镇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盟市、旗县(市、区)合理规划并保障足够建设用地,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学校规定,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

二、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自治区启动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标准化学校建设评价监测平台,建立办学条件跟踪评估和定期调度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修订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具体标准,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加大力度并统筹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等项目,推动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

三、打造城乡学校共同体。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激励机制,确保乡村学校都有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促进校际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率先实现集团内、学区内优质均衡,助推县域优质均衡。

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积极推进教学创新,探索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区遴选推广一批优秀教学改革案例,注重优秀教学成果的培育和推广应用。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指导学校落实自治区小学、初中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

五、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实现班班通。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体系,提供系列化精品化、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数字教育资源呈现形式,有效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牧区、边境地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运用全国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六、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统筹管理相关规定,加大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建立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以县为单位实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科学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制定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具体实施方案,加快实现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

七、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推进卓越教师领航校长培育项目,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扩大优秀骨干教师总量。加大“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实施力度,推动自治区、盟市、旗县、学校四级培训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类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支持力度,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科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专门培训,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引导和支持优秀教师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学校任教。

八、保障教师待遇落实。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办法。建立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成长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

九、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益。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加强义务教育巩固情况年度监测,持续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全面建立学校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健全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机制,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条件。加快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十、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优先将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纳入资助范围,对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予以补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等变动情况,完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十一、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和异地申请的便利性,切实做到应助尽助。推动各地区根据所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状况,差别化确定资助比例和标准。

十二、加强学生卫生健康服务。加强学校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为学生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科普等服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平台,做好学生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知识宣传服务。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筛查评估、早期识别、干预与转介机制。

十三、丰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和科普资源重要育人作用,落实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按规定向学生免费开放政策,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和科普活动。创新开展优秀影片进校园活动,保障每名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2次优秀影片。

十四、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将就业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能力。强化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岗位搜索、线上招聘、面试签约、去向登记、档案转递等功能,提供就业创业和劳动用工政策法规咨询,发布人力资源供求、市场工资价位、见习岗位等就业信息,为有需求的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帮扶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