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农牧业、林业、水利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
发布机构 | 自治区人民政府 | 文 号 | 内政字〔1998〕79号 |
成文日期 | 1998-03-31 |
索 引 号 |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发布机构 | 自治区人民政府 |
文 号 | 内政字〔1998〕79号 |
成文日期 | 1998-03-31 |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计划委员会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总体规划》,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总体规划
(自治区计划委员会 1998年3月31日)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我区农村牧区生产力,促进农牧业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迈进的重要举措,也是整体推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壮大第一支柱产业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内党发〔1997〕2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一、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经过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转换相适应,以大型加工企业集团和市场为龙头,产加销利益机制合理,具有地区优势和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化体系。到2002年,主要发展目标:
——种植业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科教兴农步伐,加速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全区总播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其中水浇地达到3000万亩。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现在的86∶14调整为7∶3,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70亿斤左右。
——畜牧业 调整畜产品结构,加快推进牲畜“种子工程”建设,发展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提高个体产量和质量。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稳定在7000万头(只),大小畜敏殖成活率达到80%,基础母畜比重达到60%。主要畜产品产量:肉类200万吨,优质皮张300万张(标张),毛64万吨,绒4000吨,奶类100万吨。
——加工转化 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1995年价格),实现利税37亿元;主要粮食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其中玉米加工转化率达到75%左右;120亿斤粮食实现转化,其中饲料转化90亿斤,工业转化30亿斤;鲜奶综合加工增值率提高到80%;肉类总产量的30%达到精深加工。
——龙头企业 年产值超过亿元,利税超过千万元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5户,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企业达到10户;年产值超过千万元,利税超过百万元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户以上,其中外向型企业占到40%以上。
——产业化覆盖面 全区60%以上的农牧户生产经营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60%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进入产业化经营范围。
——科技进步 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胚胎移殖、人工授精等十种适用农牧业增产技术,提高农畜产品科技含量,加大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良种播种面积达到90%以上,良种及改良种牲畜的比重达到70%以上,农牧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5%以上;农畜产品主要加工企业技术装备70%达到国内同期先进水平。
——市场建设 进一步完善已形成的主要农畜产品流通市场的基础设施,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带动辐射作用。建成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13个,其中超过5亿元的6个。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和各项发展目标,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按照“区域布局,突出特色”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二)按照区域布局确定的主导产业,规划和发展龙头企业,着力扶持一批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排头兵,防止一哄而起和结构趋同,不搞不合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以优势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依托,按照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促进相关企业的联合兼并,推进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走低成本扩张的路子。
(四)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为目标,着眼于提高产业的规模与技术转换能力。坚持高起点、高科技含量,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名优产品的扩张、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竞争能力。
(五)完善利益机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实现龙头企业和农牧户的有效对接,切实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实现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
二、发展重点与布局
根据资源分布特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按照市场需求大、收入弹性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今后5年突出抓好粮食、牛羊肉等几个重点产业系列:
(一)粮食产业化系列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供给,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重点抓好玉米的产业化开发,促进粮食生产优势向加工转化优势发展。
1、种植结构调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优质小麦、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种植面积。规划在河套灌区、伊克昭盟沿河地区和土默川平原进一步增加优质白小麦种植面积,在东四盟市有条件的旗县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在大兴安岭东南地区的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兴安盟科右前旗、哲里木盟科左后旗等10个旗县增加优质大豆种植面积。适应玉米加工转化的要求,在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的同时,着力改善玉米品质,发展专用玉米生产。
2、玉米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我区玉米生产优势,实施120亿斤玉米转化工程,抓好玉米—饲料—生猪养殖的“过腹转化”、生猪养殖—屠宰—深加工和玉米的工业加工转化,提高转化增值水平。一是加速发展以玉米—生猪为主的过腹转化,实现玉米的一次转化增值。在哲里木盟、赤峰市、巴彦淖尔盟等玉米主产区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围绕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和为市场提供鲜肉为目标,重点扶持通辽四方集团、临河得利斯集团、托王集团等5万口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猪基地,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全区养猪业的发展。同时,为适应养猪业的发展,加快发展饲料工业。二是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屠宰—深加工,实现玉米的二次加工转化增值。重点扶持通辽金锣集团、临河得利斯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生猪养殖、加工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通辽金锣集团、临河得利斯集团建立养猪基地和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同时,逐步建立起生猪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和农户的稳定的供求关系,走联合协作的路子。三是努力开发玉米深加工产品,提高加工增值率。重点扶持华蒙金河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规模扩张,力争使华蒙金河集团发展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到2002年,实现过腹转化玉米90亿斤,工业加工转化玉米30亿斤。
3、小麦产业化开发。合理利用我区优势白小麦资源,推进小麦的产业化经营。一是继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巴彦淖尔盟粮丰和呼和浩特市大公面粉集团为龙头,加快集团化改组步伐,促进小麦资源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二是围绕龙头企业,配套建设原料基地。龙头企业要通过企业加农户或企业加中介组织加农户的契约关系,建立起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使生产基本适应加工业的需求。
4、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辽玉米、扎兰屯大豆、临河粮油等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
(二)牛羊肉产业化系列
重点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资源和农作物秸杆资源,加快发展牛羊育肥,大力开发系列加工产品,促进牛羊肉的产业化经营,力争使牛羊育肥和深加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初具规模的特色经济。
1、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牛羊肉深加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赤峰兴发集团、赤峰远大集团、集宁双汇集团开发生产各类分割肉和牛羊肉深加工产品,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充分利用我区现有肉类加工贮藏能力,实行低成本扩张。
2、牛羊肉生产。加速建立牛羊育肥基地建设,为加工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在哲里木盟、兴安盟、赤峰市、巴彦淖尔盟等玉米主产区和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等典型草原牧区和其它适合发展牛羊肉育肥的地区,采取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和发展专业村、专业户相结合的方式,加速实施100万头肉牛育肥工程和1000万只肉羊育肥工程,充分利用玉米主产区的秸杆资源,加快发展肉牛育肥;根据我区草原畜牧业的季节性特点,加快发展冬羔育肥。到2002年,使全区牛羊肉产量达到100万吨。
3、品种改良。加速品种改良,提高牲畜质量。引进和推广西门塔尔、海福特、安格斯等优良肉牛品种和苏尼特、乌珠穆沁肥尾羊等本地优良肉羊品种,通过胚胎移植、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的办法,到2002年,使全区良种改良种肉牛达到200万头,良种改良种肉羊达到1250万只。
4、市场开拓。在发展牛羊育肥和扩大加工能力的同时,强化销售环节,继续完善哲里木盟通辽市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和锡林郭勒盟畜产品批发市场,增强自身实力和辐射能力。
(三)乳品产业化系列
主要是通过推进资产重组,增强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相应发展乳品生产,实现乳品资源的合理配置。
1龙头企业。以伊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速乳品工业的资产重组,鼓励伊利集团兼并、收购、控股或托管小型乳品加工企业,促进现有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伊利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在区外建立加工销售网点。积极培育呼伦贝尔盟地区乳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
2乳品生产。在乳品加工较发达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郊区和呼伦贝尔盟地区加快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在稳步增加奶牛数量的同时,重点实施10万头高产奶牛改良工程,提高奶牛个体产量。引进荷斯坦高产种牛,通过胚胎移植、冷配和人工授精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呼伦贝尔盟等地的奶牛改良步伐。经过5年努力,使我区良种改良种高产奶牛达到4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100万吨,基本满足现有加工能力。
(四)毛绒产业化系列
重点是在推进现有毛绒加工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和存量资产优化组合的同时,努力调整原料供给结构,逐步使原料生产适应加工业的发展。
1、龙头企业。鼓励“鄂尔多斯”、“鹿王”通过资本扩张和新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在中国羊绒业中的垄断地位。以争取“仕奇”上市为契机,对毛纺织工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支持“仕奇”成为毛纺业的产业排头兵,以名牌产品仕奇西服为龙头,把毛纺行业内部的“小而全”变为内部分工协作的“小而专”,提高原料和成衣一体化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对纺织工业实行压锭改造的优惠政策,搞好我区毛纺企业的压锭转产分流,力争在2至3年内实现全区毛纺企业解困。
2、原料生产。在稳定原绒产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加细羊毛有效供给能力。规划在呼伦贝尔盟岭东、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南部、伊克昭盟沙区等细毛羊主产区,引入澳大利亚美利奴种羊进行导血改良,到2002年,使优质高产细毛羊达到1000万只,细毛羊个体产量达到5公斤以上。在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和哲里木盟北部牧区等主要绒山羊产区,加快对现有低产绒山羊的改良,在稳定现有绒山羊数量或略有减少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个体生产能力,到2002年,使全区绒山羊个体平均产绒量从目前的029公斤提高到035公斤以上。
(五)皮张产业化系列 重点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原皮质量和制革水平,开发名牌革制品。
1、龙头企业。支持以包头鹿王皮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联系集宁熊猫皮件集团,形成我区皮革皮毛行业发展的龙头。建立集中制革、分散加工的产业组织体系,研制开发软鞋面革、高档服装革等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培育有发展前景的其它皮革、皮毛加工企业。
2、改善提高皮张质量。在抓好牛羊育肥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制约皮张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是皮革鞣制技术、涂饰技术和残次皮补伤技术。
3、开拓市场。引导和支持集宁皮革皮件批发交易市场的发展,力争使其发展成为集皮毛皮革、皮件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
(六)甜菜制糖产业化系列
重点是通过完善生产与加工的利益机制,搞好基地建设,盘活加工企业存量资产,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1、甜菜生产。稳定甜菜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含糖率。全区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并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增产、增糖栽培技术等综合措施,提高科技含量,解决好丛根病、褐斑病和含糖率低等制约甜菜生产的关键性问题,使甜菜单产、含糖率、品质有一个大的提高。
2、龙头企业。稳定制糖工业加工能力,推进资产优化组合。要严格控制企业扩大生产能力,使制糖加工能力维持在现有水平,重点是推进现有企业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西部地区要以包头糖厂为龙头,推动制糖企业的联合、兼并,促成西部糖业集团的组建。东部地区要积极组建以赤峰双马集团为龙头的企业集团。
3、改善供求关系。稳定制糖重点企业与甜菜产区及农户的关系,调整完善利益机制。一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制糖企业给农户打“白条”的问题,调动农民种植甜菜的积极性,遏制种植面积下滑,稳定原料生产。二是在组建东、西部糖业集团的基础上,打破地区分割、实现甜菜资源共享,理顺重点加工企业与原料产区的关系,建立起制糖企业集团与甜菜基地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三是制糖企业要加大对甜菜基地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完善保护价和利润返还等机制,真正把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
(七)林产品产业化系列
在积极培育林业后备资源的同时,加快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业,加大对枝丫材、灌木和“三剩余”物资的开发利用力度,推进林木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积极争取建设牙克石纸浆项目、莫尔道嘎中密度纤维板项目、兴安盟五叉沟刨花板项目,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制材、木浆造纸和各类人造板等建筑装饰装璜材料及后续的家俱制造业,提高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八)医药产业化系列
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玉米、家畜脏器、骨血、中蒙药材等资源,积极研制和开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生化药品和保健药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医药产业结构升级。
1、产品开发。重点开发合成麻黄素、青霉素V、萘普生、天然原料药、苦参碱制剂、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生化药品和保健药品。到2002年,有15至20个产品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其中3至5个品种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2、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医药企业生产能力,促进资产重组,鼓励和支持赤峰北方联合制药厂等骨干企业与其它医药企业的联合。积极开发市场前景好的双歧杆菌制剂、青霉素V、红霉素、合成麻黄素等产品。力争使医药工业发展成为高科技含量和高竞争能力的产业。
3、基地建设。支持玉米、马铃薯主产区优化和改良品种,发展医药专用玉米和变性淀粉,为医药业提供优质原料。支持哲里木盟、伊克昭盟等地麻黄草基地建设。到2002年,建成哲里木盟麻黄草基地50万亩,伊克昭盟麻黄草基地25万亩。
(九)其它特色产品开发系列
充分利用我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明显地区特色的其它产业系列。重点抓好马铃薯产业、兔产业、山杏产业和特色酒产业等的产业化开发,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小型“巨人”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力争使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马铃薯产业,要以呼和浩特市奈伦集团为龙头,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经营,提高马铃薯转化率。积极组建自治区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和推广,开发适应加工业需要的新品种。同时,继续发展马铃薯养猪业,到2002年,力争使马铃薯转化率达到50%左右。
兔产业,要以乌兰察布盟兔工商集团为龙头,带动该地区养兔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乌兰察布盟兔工商集团向白条兔肉生产、兔肉熟食品加工、兔皮染整一条龙生产加工方向发展。
山杏产业,合理利用我区的山野杏资源,结合生态建设,发展山野杏种植。同时,努力开发保健饮品,鼓励和支持宁城保健饮料厂建设山杏基地和扩大杏仁生产能力,以此带动这一地区山杏的产业化经营。
特色酒产业,利用我区现有牙克石万山利口、凉城鸿茅酒、阿拉善盟苁蓉酒等生产基础和品牌资源,在努力开拓市场的同时,扩大其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积极促进与宁城集团的联合。
三、产业政策
为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中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对纳入全区农牧业产业化体系的原料生产基地、龙头加工企业和批发(专业)市场实行倾斜扶持政策。同时,为引导全区农牧业生产和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提出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产业、项目和技术。
(一)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和技术
1、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主要是优质小麦、大豆、水稻生产基地,优质玉米和专用玉米生产基地,甜菜生产基地,油葵、胡麻籽生产基地。
生猪育肥基地、肉牛、肉羊生产育肥基地,龙头加工企业所在地区奶牛生产基地,禽兔生产基地,细毛羊生产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
城镇郊区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瓜果生产基地。
2、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及项目
重点是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的高档烹饪油、色拉油、人造奶油等食用油脂和专用油脂加工,优质小麦专用面粉加工,现有糖厂开发糖的深加工产品开发,大豆系列产品开发,以及以农作物秸杆、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加工。
年产10万吨以上玉米淀粉项目及精制玉米食品,年产2万吨以上马铃薯精制淀粉及深加工项目。
以现有加工企业为基础的牛、羊、猪、鸡、兔精选分割肉,冷藏保鲜肉,中高档熟肉制品,传统风味肉食品,营养配方奶粉,奶酪,保鲜奶,冷饮制品,民族风味奶制品。
高档葡萄酒、野生果酒及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优质啤酒,以杏仁、沙棘等野生植物资源和华菜士、苹果梨等瓜果资源为原料的饮料制品。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发生产羊绒精纺针织、机织产品和羊绒与其它纤维混纺高支轻薄面料,高档毛精纺轻薄面料,“仕奇”、“西格玛”、“迎晨”等名牌服装及其系列产品。
高档薄软型服装革、软鞋面革、箱包革、家俱革、具有防水耐水洗特性功能的鞣制革及其高档制成品,仿珍稀动物羊剪绒皮料、毛斯维革及中高档无氰革制品。
以甘草、麻黄草、沙棘、枸杞、黄芪、苦参、党参、肉苁蓉等地产资源为原料的治疗和保健药品,双歧杆菌制剂、天然胡萝卜素等生物工程技术药物,青霉素V、合成麻黄素、半合成抗生素和紧缺医药中间体,各类生化药品和蒙药剂型药品。
3、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技术的研制开发及应用推广
主要是农作物优良品种、畜禽良种的培育、引进及示范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立体种植技术、种子包衣技术、秸杆青贮和牧草保鲜技术。
胚胎移植及人工授精技术。
玉米、土豆、大豆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毛绒染色及后整理加工技术,皮革鞣制技术、残次皮补伤技术、涂饰技术及后整理加工技术。
其它高新技术应用。
(二)限制发展的产品和项目
主要是限制新建低档面粉、植物油加工项目,羊绒分梳、普通羊绒纺纱、普通粗纺羊绒衫编织,一般粗纺呢绒加工、粗绒线加工,新建、扩建棉纺加工项目,新建制革、羊剪绒等皮毛加工项目,新建制糖、白酒、乳品加工项目。禁止新建日处理30吨以下植物油加工项目,新新2000锭以下毛粗纺、5000锭以下毛精纺项目,新建10万张(牛皮)以下小型制革厂。
四、组织实施
(一)为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成立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周德海副主席担任,副组长由沈淑济、傅守正副主席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自治区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组织、指导、协调、服务及监管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计委,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总体规划,抓紧制定实施规划。实施规划要按照《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根据《总体规划》的重点、布局和产业化系列来制定,把实施规划作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和实施《总体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案。为便于平衡协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实施规划要报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明确各方面职责。自治区重点抓好总体规划、布局、产业政策、试点旗县和龙头企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申报审批及监督检查等项工作,具体组织实施以盟市、旗县为主。在农牧业产业化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和优势企业的作用,通过引导协调,实现优势企业和基地的有效对接,防止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拉郎配”。
(四)加强农牧业产业化实施工作的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工作。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自治区党委、政府督查室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产业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包括资金到位情况、产业化项目建设情况、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农牧业产业化领导机构,要协调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并定期向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附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1998—1999年工作方案(略)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