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农牧业、林业、水利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
发布机构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 文 号 | 内政办字〔2004〕169号 |
成文日期 | 2004-04-30 |
索 引 号 |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发布机构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
文 号 | 内政办字〔2004〕169号 |
成文日期 | 2004-04-30 |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四年四月三十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意见
(内蒙古气象局 二〇〇四年四月)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我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牧民人口多,农牧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气象部门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支持和服务于“三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我区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气象部门在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手段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区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农牧民和农牧业生产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紧密结合当地农牧业生产实际和农牧民需求,把握农牧业结构调整特点,提高对“三农"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继续做好天气预报,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工作,努力提高暴雨、暴雪、冰雹、霜冻、寒潮、沙尘暴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积极组织研制精细天气预报客观方法,力争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时间、空间和量级精度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做好短期气候预测,做好年度旱涝和汛期天气趋势预测,及时做好订正预测。春季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对春播期间气象条件、春旱发生发展趋势、土壤墒情、第一场透雨、牧草返青期、农牧业年景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夏季突出抓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农牧业气象的分析评估,特别要抓好春季久旱转雨预报,为因干旱无法播种的农田适时补播、抢播、减轻旱灾损失搞好服务。及时掌握旱涝的间断性分布,滚动修订汛期旱涝趋势。秋季注意防霜保收,针对各地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做好大秋作物最佳收获期的专项预报和霜冻期预报,努力减轻霜灾影响。冬季配合抗灾保畜,突出抓好黑白灾、暴风雪、寒潮、沙尘暴等灾害的预报和服务。
及时收集天气实况和其它农牧业生产信息,科学、定量分析天气气候条件对农牧业生产情况的影响程度,就天气气候对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和后期效应作出预测分析(预测分析应有常年、上年同期数据比较),并形成评估报告。充分利用目前中短期天气预报日渐准确的优势,对下一阶段农牧业生产活动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农牧业生产措施建议。在不断提高定期农牧业气象情报服务水平的同时,重点加强非定期农牧业气象情报(墒情、雨情等)服务。结合农牧业生产实际,特别是关键农事季节快速、灵活地开展服务,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在服务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通讯传输手段,及时发布传播气象信息。加强自动雨量监测点建设,争取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在苏木乡镇建立自动雨量监测系统,形成业务流程,及时收集处理自动雨量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分析对各类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为科学决策与指导“三农”工作提供服务信息。
(二)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增强为“三农”服务的针对性
围绕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农牧业气候资源细化和农牧业适用技术推广工作。利用第三次气候区划成果,广泛开展新作物、新品种气候适应性分析和区划,为优良作物、牧草及苗木引进提供决策服务。积极开展以气候资源、气候灾害评估、重点农牧业工程和涉农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主要内容的气候影响评估工作。应用“3S”等先进技术,对农牧业气候资源、变异特征进行监测、评价,为农作物引种、播种、制种基地选择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适宜性和风险评价。制作发布作物灌溉量预报、土壤墒情预报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预报。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名优特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做好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预报。
(三)健全农牧业经济信息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延伸服务对象,使之成为气象科技支持“三农”建设的重要阵地依托气象系统的技术、人才和信息网络优势,发挥气象部门的垂直管理体制优势,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开发,进一步健全覆盖全区的农牧业经济信息网络,实现与中国兴农网、各省市兴农网的对接和信息共享,为各级政府、涉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加快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信息平台建设,开通盟市级农经网站,扩大农经网建设规模,逐步向农口部门和苏木乡镇延伸。增强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农牧民搞好技术、信息、法律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结、统一开放的信息网络体系。把农经网真正建成服务于“三农”的科技信息网、涉农商务网、政策法规宣传网,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经网业务和服务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农牧业抗旱夺丰收做出贡献
全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要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为目标,以提升全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全力抓好全区飞机、地面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组织实施工作,扩大作业面积,增加有效降水。进一步拓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服务领域,从单一的季节性抗旱、防雹等防灾减灾作业向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水资源总量、增加土壤水分、抑制沙尘暴发生,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森林、草原火灾扑救,重点流域水库蓄水和开展冬季农区增雪的多领域、多目标作业转变。扩大飞机增雨作业的规模,提前进场展开工作。组织进行冬春季地面火箭增雪作业试验,为增加土壤墒情和春耕生产做好服务。积极实施飞机、地面火箭增雨和跨区域联合作业,尽最大努力提高增雨效益。
认真组织冰雹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雹作业指挥,做好防雹高炮的检测维护,保障炮弹供应,加强区域协调和技术培训,在高炮保护区内,有效减轻冰雹灾害损失,为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多做贡献。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云物理探测系统和作业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监测、预警、指挥、作业、评估技术水平,加强科学研究和外场试验,抓好自治区人民政府投资的20个旗县地面火箭增雨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努力提高全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服务
全区气象部门要增强做好气候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现有气候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确定急需和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监测项目,采取地面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形式,实时监测涵盖土壤水分及土壤特性、自然植被、沙尘天气、水体、荒漠化、C02浓度和水汽含量等要素。各级气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全区气候生态环境地基、空基监测体系和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服务体系,及时提供生态建设的客观数据和科学的分析评估。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